「五個算總帳」的日子何時到來?

2020-2022這三年,對台灣極為凶險,因為有四個算總賬的日子都落在這三年之間。即使只發生一件,台灣都不見得吃得消,何況,四本帳簿環環相扣,骨牌效應下連環算總帳的機率,並不算小。

這「四個算總帳」的發生概率,各界分析不同,但我的觀察判斷,其順序排列如下:

一,首先是「中國經濟算總賬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國經濟會不會硬著陸?從此一蹶不振?

二,其次是「美國政府對中共一黨體制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共的一黨專制會不會被迫鬆動?

三,第三是「台灣的國家定位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如何由當前的「統獨二分法」脫身?

四,第四是「中共對台灣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中共會不會武力犯台?

五,第五是「台灣人民對政府幣端算總帳的日子」。相對應的問題是:台灣能不能政治體制翻轉?

先澄清個概念,「算總帳」不一定會立刻帶來「結帳」,但結帳之前一定得先算總帳,這是事態的規律。因此,我們可以把算總賬視為結帳動作的開始,從算總賬到結帳,過程可長至10年,可短至數年。這幾本帳,其實老早就開始算了,本書提出的命題是:在2020年結束前,五本帳其中的數本會開始算總帳,也就是上述五個相對應問題的結帳啟動,而台灣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的命運演化方向,可能就大致決定了。

美國要結算中共一黨專政體制的總帳

中國經濟可不可能近期被算總帳而硬著陸?看法分兩派,一派認為,所有數據和現象都指向中國距離硬著陸已經不遠了,甚至是進行式,另一派認為,不要小看了共產黨手中掌握的工具,此次必然和過去一樣,化險為夷。這是數千篇文章在爭論的議題,雙邊道理此處無法羅列,但想指出一點一般經濟學界忽略的視角:中共面臨的不是是否硬著陸的選擇,而是是否留在現代國際體系內的選擇。

中共若選擇再度封閉,基本上保持經濟體內循環,佐以近些年來累積的亞非拉接口(亞洲、非洲、拉美),那麼中國經濟可以未來30年都不用算總帳,國內自己鈔票自己印,國外和亞非拉小朋友們進行物資交換就可以湊和過日子了。

但若中共選擇留在現代國際秩序內,那麼在經濟行為及規範上不被算總帳是不可能的。經濟總帳一算,中共想不體制改革也不可能。這裡,就帶出第二本總帳:美國政府要不要對中共算算一黨專政體制的總帳?

當下看來,美國是要的,但北京沒看懂或還在裝不懂。美國在態度上,已經區別「中共」和「中國」,四十年來美國政府都承認「中共」這個政黨代表「中國」這個主權國家,但是,任何時刻美國都有權以「非民選」這理由將「中共」由政府地位降格為政權地位。所謂的「貿易戰」,不過是切片式的形容詞,其本質是美國對中共體制的「經濟行為規範戰」,根本上超出了金錢利益的範疇。這本帳,美國是一定要算到底的,何時何事會觸碰到中共一黨專政的底線,世人在密切關注中。

踏進軌道如黑洞難脫離

這第二本總帳的算法,台灣變數無可避免的落在公式中,這變數是有解,還是無解,2020年台灣總統大選之前之後的「國家定位」議題就是關鍵。不但中共要介入2020年大選,美國也要介入,兩片燒餅夾油條之下,很有可能2020年就成為台灣的「國家定位」議題算總帳的日子。其中的凶險,不用多說也知道。

當然,這就連帶出第四本總帳——中共對台灣算總帳。在2019年初再次重申不放棄武力犯台之後,北京已經急不可耐,開始積極部署各式各樣的「台灣的一國兩制」吹風研討活動,對台統戰越發猛烈。反作用力之下,台灣內部也會興起兩股反彈力量,其中一股是對「中國的一國兩制」的概念的追究,挑戰「一國兩制」該不該在中共的一黨專政體制下進行。當下,台灣已經有人做出一項總結:「一個中國看新疆,一國兩制看香港,和平協議看西藏」。不是不能討論,而是討論時的事實現象基礎點在哪?另一股反彈力量,當然就是對台灣獨立的追求。

這四本帳,不論是算總賬還是結帳,台灣肯定是還沒有準備好的,甚至是鴕鳥式迴避面對的。我也不知大局會往哪方向發展,但是我百分之百知道一件事:一個不敢面對問題的社會,只有選擇自殘或隨波逐流的下場。

四本帳之外,有沒有一本帳冊是台灣自己百分之百可以自己結帳的?當然有,那就是第五本帳——台灣公民如何清理台灣政治體制內的弊端和人民自己身上的陋習,以躋身世界上「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國家的行列。這本帳如果能結清,台灣就可以像是一棟底盤堅實的鋼骨大廈,防震級別由磚瓦結構的四級提升至七級。前述四本帳無論如何連動,台灣的防災係數都會大大提高。

這五本帳之間的環環相扣,其間標誌性的時間點,當然就是由以下三件事組成,依時間發生的順序如下:一、2020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二、2020年底的美國總統大選;三、 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三件事中每一件事的結果,都將牽動另外兩件事的結果。由於長期受到中共的封鎖,台灣社會的世界觀、志氣都落後於國際大局,自限、自娛於茶壺內的風波,難以從三百六十度的視野定位台灣;因此,大多數的台灣成年人(也就是選民),習慣於把上述的第一件事:台灣的大選,當成「台灣的大選」,而無視於2020年大選對「五本總帳」中的第二件、第三件事的衝擊力道,總覺得無論台灣如何做,都影響不了上述第二件、第三件事。

  把話說重一點,台灣由於過去四百年的「被殖民」以及「被作基地」的歷史記憶過深,因而「舊恨綿綿」甚至「舊情綿綿」,對於自己在地球上的地位不但認識不清楚,甚至喪失了追問人生的五個最重要問題的能力和勇氣: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在哪裡?我可以往哪裡去?怎麼去?

或者,如我的一位讀者所言:台灣其實很會解決問題,只要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掉了,問題就解決了。一笑。

(本文曾刊於:聯合報鳴人堂)

1295
14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