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在119天內,一個新的青年物種成形於彈丸香港。港青習慣於「基地文化」下的自由和法治,卻不識威權,更別說集權的本質。然而在瞬間,他們發現自己所賴以生存的「基地文化技能」,竟然在威權之下如此不值錢,並迅速達到結論:如果再不修練自己和威權抗爭的技能,很快的就會落入被集權的命運。換句話說,在119天內,港青赤裸裸得被迫放下過去自欺的「殖民身份」甚至「移民身份」,一場黃粱大夢被驚天一雷嚇醒後,這才發現自己的處境未脫父輩的「難民身份」。港青開始要他們自己的主體性、自己的認同,雖然他們還不清楚那是什麼。
這是香港的啟示錄時刻。而在同時,這來得又急又快的?示錄,也成為台灣的一面魔鏡,照出了台灣社會幾十年來想不清楚、想清楚了不敢說、敢說卻不乾不脆的內心幽靈。此處擇其要者論之。
難民執政換手基地文化
歷時三、四千年的原住民和南太平洋人口遷移史先放一邊,台灣絕大部份人口的近代歷史始於約400年前。與香港高達6、7 成是近代難民或後代的人口結構不同的是,台灣先歷經移民文化近200年後,再經殖民文化50年,然後瞬間進入佔比僅約20%、但強勢威權的難民文化,時間也幾近50年。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分水嶺在哪不好說,但已經可以下結論的是,30年前你所看到的台灣「榮景」以及今天你我看到的台灣「亂象」,皆可視為三種文化交織而成的切片 – 移民文化、殖民文化、加上難民文化。
早期的「白色恐怖」,無疑的可以直接定義為「難民執政文化」的威權抓狂心態的反映,而所謂的「反蔣現象」,其實多半是難民文化的內部意見不一致,例如雷震、殷海光等人的「自由中國」及胡適等自由主義流民。一直要到中壢事件、高雄美麗島事件時期,才顯現出「融合了殖民文化的移民文化」對難民文化的整體反彈,此時期的對象叫「中國國民黨」。
台灣雖然歷經了這些與香港不同的階段,然而在最底層的文化心態上,卻有一層共同的魔障,那就是「基地文化」- 一種甘於做別人基地人民、做基地官、吃基地飯、賺錢最大、日子平安自保就是最幸福的心理狀態(參考本系列(上))。哲學上,這是台灣和香港在文明昇華路途上的最大拖累。
台灣這重「基地文化腳鐐」,看民進黨就最清楚。兩度執政、一度還是完全執政的這一團統稱為「民進黨」的政治派系組合,本來負有令台灣超越殖民文化、融合難民文化而回歸健康進取的移民文化的重任,然而,在傳統體制的滿漢全席下,也一步一步、一個人接著一個人的對號入了座。這是一場在地球上很多其他國家也都發生過的歷史驚悚劇,20歲的理想青年經過體制醬缸的泡製,成為了50歲時善用醬缸邏輯的高手。那又如何面對自己心知肚明的這種轉變呢?其實很容易,天天用「比爛邏輯」就可以了 – 你看,XX比我爛。猶未脫離基地文化纏身的人民,渾然不知XX的肝癌三期與YY的肺癌一期,在生存邏輯上沒有任何關係;XX不治療會死,YY不治療遲早也會死。
中年應以青年反省自己
香港對威權的抗爭,無疑還處於青春期,而台灣已經邁入了中年期。那麼,究竟是青年應該向中年學習,還是中年應該藉著青年反省自己呢?身為台灣人,我認為應該是後者。
中年的台灣,過去威權體制下的得利群體,已經開始慢慢學習並接受放手既得利益,而過去被壓抑的群體,正在學習如何做建制派(establishment)。但這過程中出現兩種不幸,首先,放手與接手的步調有落差,還有,被接手的還是老結構。
明白講,步調差,就是(顯性和隱性)老國民黨不願意放或希望慢慢放,而現版的民進黨要求馬上就全部到手。而老結構問題,就是現版的民進黨已經喪失了改變老體制的雄心,反而是順著老國民黨的老結構在填人馬,而這老結構正是早年民進黨最痛恨、致力於改革的對象。
回過頭看香港,港青當下還處在「無大台」(無領導核心)的水樣狀態,而台灣的民進黨在國民黨老朽的同時也邁入中年大叔大嬸的「吃現成」狀態。魔鏡、魔鏡!誰比較美?誰比較醜?世事太複雜,歷史還在移動中,我不敢下斷言,但是,既然有了香港這面魔鏡,我們何妨一起來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