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5台灣解方的最後窗口(三之三)

想解決一件事,必須有個目標;沒有目標,根本談不出解方,談了也是白談。這?假設,台灣渴望成為符合其條件、有世界影響力的自主國家。若這個假設不成立,台灣願意繼續充當他人基地的角色,還是「怕死、愛財、好做官」,那也就不用談解方了,大家隨波逐流、逆來順受就可以過小日子了,甚至可能過得還不錯。

關鍵字是「自主」。就像一個人,角色是老闆可以自主,但角色是員工時同樣可以自主。自主,其實就是獨立判斷、十字路口時自己選擇方向,然後願賭服輸。自主,一定是和「承擔力」(accountability)聯繫在一起的,一個凡事怨前人、困境賴他人的人,絕對稱不上是一個自主的人。國家,也一樣。是不是一個自主的國家,就看它在十字路口時,有沒有獨立決斷力、有沒有勇氣選擇不確定的道路,如果事後發現選錯了,是否願賭服輸。

順勢提高台灣的世界能見度

前文說,2020-2022是急診期,急診室內的台灣,坦白說,在美國和中共雙邊壓力下,談不上自主。處事的大原則就是已經提過的十二個字:(對美)不掉隊,(對中)不插隊,(對政府)清內弊,(對民間)固社區。

但是,若安然渡過急診期,2022-2025的療養、復健、康復期就在望了,屆時,目標和自主這兩個問題就無可迴避了,簡而言之,就是「國家定位」的問題。 「國家定位」是台灣400年來最大的一件事,然而如同所有大事,它是有制約條件的,也就是無法百分之百任性而為。以下列出幾項最關鍵的制約條件:

* 雖然不能任性而為,但是一定得滿足利害相關人的自主感;在這裡,利害相關人就是所有具有公民身份、居住在台灣的人;他們必須感到,這個國家定位是他們自主接受的; * 國家定位必須走出過去400年做他方基地的角色;

* 台灣是其所處區域中的利害相關方,不可能獨善其身,也不可能不和區域鄰居交往,這包括了韓國、日本、東南亞,是的,還有中國;當所處區域中發生問題時,台灣的國家定位必須能夠成為問題解方的一部份;

* 經歷了過去30年的民主歷程磨難,台灣有義務把自己在政治文明中的優點和缺點,提供給區域中的其他鄰居參考,並於必要時提供諮詢及援助;是的,這裡包括對中國。舉例而言,台灣30年來沈澱出的「任何單一政黨都不等於台灣」這個寶貴經驗,就應該轉化為「任何單一政黨都不等於中國」的認識,提供給中國社會參考。再如,方塊字(漢字)文化下發生在台灣的各種民主障礙,也應不忌諱的提供給同樣使用方塊字的中國社會參考;

* 眾所周知,台灣的國家定位是個難解的套,牽涉到兩個利害相關的巨人 – 民主化的美利堅合眾國,目前一黨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如果解套的方式一定得比大小、比肌肉,那麼台灣就不必談自主解套了。但任何博弈中,都有巧勁的成份。雖然美中雙邊都視台灣為棋子或工具,但台灣必須有能力在現實中拿出帶有巧勁的解決方案。

* 2020-2022急診期中的台灣,雖然不適合對國家定位做出最終行動方案,但是卻非常適合進行兩件事:

1)積極討論其牽涉到的各方面制約條件;

2)積極順勢提高台灣的世界能見度。

這裡要說一句比較難聽的話:台灣若被世界視為一個扶不起的阿斗,那麼世界就不會尊重台灣最終選擇的國家定位。

最後做一說明:本系列之所以把2025視為「解方的最後窗口」,其實是基於一個預測:民主美國與專政中共的攤牌結果,不會拖過2025年。等結果出來,台灣若還提不出一套帶有巧勁的自主性解方,那極可能就又是隨波逐流做他人的基地了。那不是我的選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