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又是一篇需要讀者先綁好心理安全帶的文章。過去,曾經明確表達過兩個觀點:1)在(隔壁)大象的病情未好轉、瘋性未除之前,台灣需要偎大邊的西瓜是那些足以牽制病象行為的犀牛,主力當然就是美國。2)期待美國一步到位的承諾武力保衛台灣安全,這個念頭是等死。
看似矛盾?再加上一個看來更矛盾的問題:美國什麼時候會出兵攻打台灣?
台灣要解套,不開腦洞是不行的。先繼續問幾個腦洞問題,這些腦洞開了,才能有意義的談下去。請回答以下三問題:
美國什麼時候會出兵攻打關島?
美國什麼時候會出兵攻打夏威夷?
美國什麼時候會出兵攻打南韓?
美國發動台北大空襲
關島是美國領地,美國自己打自己?夏威夷是美國一州,美國內戰?南韓是美國盟友,不打北韓打南韓?問這三個問題,是不是腦子進水了?
沒進水。答案如下:當關島、夏威夷、南韓被敵人佔領時,美國就會出兵關島、夏威夷、南韓。 歷史並沒有那麼遙遠。
1945年5月31日,美國對台灣島進行「台北大空襲」(請見維基百科),死亡數千人,傷者兩萬人。而當年,如果不是麥克阿瑟將軍的「菲律賓情結」,美軍登陸的將不是菲律賓,而是台灣,摧毀的不是馬尼拉,而是台北。 1945年8月9日,美國投下的第二顆原子彈,第一目標是小倉市,但因當時天候問題,被投彈的是第二順位的長崎市,死亡8萬人。這次投彈計畫,你猜台北市排在第幾順位?第十四。台北,是在排行榜上的。 當一個戰略要地被敵人佔領時,美國就出兵攻打,管你是誰。試想,1941年,如果日軍不止偷襲珍珠港,而也派兵登陸,你認為美國會不會「出兵攻打夏威夷」?戰爭,就是戰爭,不是外交,不是吃飯談判。
現在,回到這篇文章的標題:美國什麼時候會出兵攻打台灣?答案是不是很簡單了?當台灣島被美國的敵人佔領時,美國就會出兵攻打台灣。請注意,是「被佔領時」,而不是「被攻擊時」。
打戰,也講究成本。麥克阿瑟沒能用更低的成本在1942年守住菲律賓,然後在1944-45年以數倍的成本,才奪回菲律賓。事後回頭看,美國一定懊惱,早知道就應該在成本較低的時刻果斷行動。
台灣島是兵家必爭之地,這句話大家都聽過,但聽懂了嗎?「兵家必爭」,就是當「兵家們」盯上你之後,命運就不由你決定了,而由「兵家們」決定了。因此,台灣的國防戰略思維,絕不能落在「打勝、打敗」的概念上,而應該聚焦在如何提高敵人的成本,和如何降低朋友和自己的成本的概念上。
誰是敵人?就是第一個向你展開攻擊的那一方。誰是朋友?就是在你被敵人佔領之後,會攻擊你的敵人、幫你收復失土的那一方。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以台灣的實際國防力量,什麼樣的戰略、戰術安排,才能提高敵人的成本,才能降低朋友和自己的成本?
務使敵人付出最高成本
換個方式更精確的問這問題:如何在戰爭發生之前,就使朋友清楚判斷,什麼才是他們最低成本的時刻和方式?如何在敵人發動戰爭之前,就使敵人清楚認知,台灣有決心和技能,使敵人付出最高成本。
台灣能主動做的,就是使「兵家們」清楚知道他們各自的成本點。「兵家們」只有在清楚知道成本點之後,才不會輕舉妄動。但是,台灣目前內部在國安議題上的分裂不團結,使得「兵家們」極易誤判自己的成本點,這就是台灣的凶兆所在。
「兵家們」目前不清楚以下三個疑點:
1)台灣人有多少比例願意為保護自己的土地、制度、生活方式而流血?
2)台灣的各級「政治菁英」,有多少會選擇在危難時留守台灣?
3)2020的總統參選人中,哪一個人有意願使敵人付出最高成本?哪一個懂得降低朋友的成本?這三個疑點,將使得朋友無法做兩個決策:
(A)在台灣流血多少人數之後,才值得朋友的大兵為台灣流血?
(B)當台灣危難時,在哪階段介入才對自己的成本最低?
2019年一季,美日舉行了「太平洋奪島演習」,為了什麼?台灣長期「內鬥內行、外鬥外行」,是否應該開始挑選一組「內鬥外行、外鬥內行」的領導團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