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府跟風「工業4.0」,其實,以台灣私人工業界的敏感度和打拼精神,根本不需要政府來「輔導」,只需要政府出台與時俱進的政策;至於怎麼做最好、怎麼做成本最低,私人工企業自然會找出最佳途徑。如果政府積極插手「輔導」,只會事倍功半,甚至成為私企板塊的絆腳石,延時耗日。即使民進黨執政了,還是擺脫不了蔣經國時空下的成功經驗 – 政府用「看得見的手」去指導、輔導產業格局,往往造成與時脫節的結果,業界深以為苦。
新政府也喜歡「看得見的手」,一方面是因為龐大官僚體系的慣性,另方面也是由於這雙手已經綑綁了太多、太豐盛的肉桶利益。不過,這是另一議題,此處不表。
此文想強調的是:不能只顧「工業4.0」,而忽視了「服務業4.0」,而後者對台灣未來經濟的殺傷力,有可能大於前者。
不能只顧「工業4.0」
服務業才是真正的包山包海,一切的工業產品,如果5-10年再不嵌入合理、有效率的服務流程,那麼工業製造即使4.0了、甚至5.0了,也都是次等經濟。大道理如第三方支付、服務大數據、流程區塊鏈化,短文談不了,此處僅僅從最基本、最能「見微知著」的卑微小例子來陳述。
小故事如下,你我都碰到過。因故向三家知名大保險公司索取保單證明,出現三種服務流程。一家稱得上是服務4.0,電話中認證本人後,問明所需內容明細,就直接寄至指定地址,兩天收到。第二家堪稱服務3.0,認證本人後,先是說會將一份申請表寄給本人,由本人填寫明細並簽字後寄回,然後再出證明寄回本人;次日來電道歉,說不用這樣麻煩了,公司處理就好。第三家只能歸於服務2.0,那就是,堅持郵寄申請單-填寫簽字-寄回公司-公司出文書-再寄給本人,過程耗時10天。
在銀行業已經普遍實施電話認證+密碼認證的時代,台灣竟然還存在如上述2.0的大型保險企業,太神奇了!但這僅是一個行業的特例嗎?最底層的小流程如此,何況所謂的數據整合、數位交換、區塊鏈運用呢?
台灣的工業,我認為只要政府提供政策、停止插手指導,就能跟上時代腳步。但服務業光是政府政策不夠,還需要老闆和經理人的意識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