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域 1.0 ;還是供應鏈 2.0?

疫情徹底打亂了地球經濟的流動性,從物流、人流、金流到能源流的傳統供應鏈都出現割裂。後疫情的世界經濟型態,我曾稱之為供應鏈2.0,但是,在新興科技的背景襯托下,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拼圖可能發生如此顛覆性的重組,以至於「供應鏈」這個概念本身都已經不足以承擔那種我們還未見到的模樣了,因此,似乎有必要使用一個新概念來做討論,以免和疫情前的模式夾纏不清。

「生態」(Ecology)是個生物學概念,但我感到借來描繪後疫情的世界經濟,似乎還蠻合適。過去十年來,生物概念已經被歷史學家(如演化論歷史學)、電腦運算學家(如神經網路、生物電腦)廣泛應用,也許企業家也該跟上腳步了。因此,這?大膽預想一種「生態域1.0」圖景,來建構後疫情時代的地球經濟,以及藉此來設想台灣企業在全球後疫情經濟中的優勢。

硬的下降、軟的上升

在馬車進化到汽車的那幾十年中,所有的企業家都遲早面臨一個決斷:我的錢究竟是要投資在一輛經常故障的汽車,還是一匹更肥壯、跑得更快的馬?這是不分行業的,不止運輸行業、製造行業,任何服務業包括會計師、律師、銀行家,都會面臨這個決斷,因為,當經營生態轉變時,沒有一個行業躲得過。

疫情前的供應鏈1.0,核心概念圍繞著總體生產成本、到貨平均單位成本、及時(Just in Time)等概念運作,假設的是全球運輸的無縫鏈接,最高境界是「無工產化營銷」,奉行的真理是「設計掛帥、生產外包」。台灣,沾到的主要是其中的勞力財、速度財、外包財,少量的技術財以及更少量的設計財。

疫情後,國家的「自給自足率」、「無形資產保護度」、「資訊安全度」將成為顯學,除了本國稀缺的原料之外,所有的部件生產、製程控管、技術機密,都會趨向本土化或發生在同盟國家之間。換句話說,原先貫穿全球的「鏈條」佈局,會演化成為一個一個不見得是物理上的,但一定是溝通上、信賴度上的「場域」。通俗來講,政府及企業的思維模式將更「部落化」,當然,全球還是聯結,但物理的聯結度降低,而制度、文化、信賴度、信息規格的聯結度提高。

在這樣一個「硬的下降、軟的上升」的生態域中,台灣會有什麼樣的優勢呢?容再續論。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