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還是前所未見的「新常態」?

相信許多金融界人士,不管口頭怎麼說,內心都感到世界金融風暴正在醞釀,而且隨時可能以黑天鵝之姿爆炸。這篇文章想談的是,「金融風暴」還只不過是一個安慰之詞;真正應該擔憂的是「世界金融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如果出現金融風暴,那不過只是典範轉移的前奏曲罷了,並不是像2008年「金融風暴」過去了就又恢復常態一樣。

全球化已死=金圓券再現?

換句話說,我們面臨的並不是一場風暴,而是一次金融史上的「新常態」。在世界製造力的鏈條上,台灣可以算是處於最前端,因此對任何風吹草動都非常敏感,但是在世界金融產業鏈條上,台灣可算是處於最末端,因此往往慢幾拍。因此,台灣的貨幣政策趨於過於保守,但當然這也不完全是壞事,慢,也是一種自保。

無論「新常態」最終型態如何,我感覺有幾點是確定的:

1. 「舊範式」與「新常態」之間的決裂點一定落在貨幣系統和實體經濟之間的脫節上。也就是說:在任何經濟體系中,貨幣系統的終極作用是為實體經濟的活化而服務的,二者之間必須具有起碼的尺寸、數量、流域的對應性,而自從布萊頓森林會議以來,這種對應性已經脫節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打個比喻,這就像影子(貨幣金融)必須是本尊(實體經濟)的投射,但今天影子竟然已經脫離本尊而有了自己的生命,成為了不受本尊節制而飄移的怪物(信用氾濫)。

2. 二戰以來,主導世界經濟秩序的思維在凱恩斯學派和奧地利學派之間拉鋸。凱恩斯派大致可歸納為:在貨幣政策上通過發行量及利率、財政政策上通過導引金融灌溉系統,以影響實體經濟如生產、就業。凱恩斯認為,在利益取向上,(政府)政策的影響力大於人的自由意志,這偏向於西方亞理斯多德的思維模式。而奧地利學派,則認為在利益取向上,人的自由意志大於政策的影響力,這偏向於西方柏拉圖的思維。

近年來的去中心化金融(如比特幣)反映的是一種柏拉圖對亞里斯多德的反撲。這種反撲除了來自年輕世代的哲學價值逆轉,更直接的緣由就是以上第一點所描繪的「影子反噬本尊」的貨幣氾濫事實。

3. 由於世界今天依然處於「主權國家體系」,政府們不可能放棄對貨幣發行主權之掌控,在面臨舊金融秩序已經難以為繼、但又必須探索「新常態」的壓力下,勢必不會對「去中心化」(也就是去權力中心)等諸如比特幣的新幣種讓步,而紛紛搶入「央行數位貨幣」(CBDB)領域。CBDB雖然也是虛擬貨幣,雖然也同樣基於區塊鏈技術,但是在本質上卻是「絕對中心化」的。

金融戰爭呈新常態

基於以上三項理由,我認為未來之「新常態」,將是一場主權國家的中央銀行之間的CBDB鑄幣權的競爭,其將激發出的地緣政治、經濟、供應鏈角力甚至戰爭,將主導未來至少十年的地球場景。

在「新常態」中,包括傳統的凱恩斯、奧地利經濟學的規律都將失效,所有國家都將面臨一場翻天覆地的競爭思想乾坤大挪移。僅舉一個例子,傳統經濟學中,無論哪個學派,都離不開「利率」作為經濟活動的核心要素。但是,利率的本質就是讓渡貨幣使用權及權利時的對價。當此本質被完全中心化的CBDB侵蝕時,利率這個現代金融基石也就被侵蝕了。

台灣雖處世界金融之神經末端,但我們不能只對「金融風暴」作準備,而應在「新常態」方向上也盯緊形勢。

14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