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經濟」經驗——屬於珍貴社會資產

Covid19War

「戰時經濟」這個名詞咋聽很嚇人,但台灣社會並未意識到,其實我們已經歷了一場迷你的戰時經濟時期——那就是2019-2022三年間的疫情。只是敵人不是人類,而是病毒,沒有戰機、砲彈襲擊,但有無處不在、看不見、聽不到的病毒,它尋找虛弱對象的精準度,勝於衛星的GPS導航。

抗疫三年等同「戰時經濟」

三年病毒戰的社會經驗中,具備了所有「戰時經濟」的要素:

1. 集中資源、破格破法建立快速組織 – 口罩國家隊;

2. 資源分配由市場機制改為強制機制 – 口罩限購、限價;

3. 通路去中心化 – 關鍵資源庫存分散至藥房、超市超商;

4. 通訊中心化 – 統一訊息發佈中心;

5. 警訊電子化 – 全民手機示警系統;

6. 行動及行為限制- 掃碼通關、餐廳禁止聚集、捷運戴口罩、座位距離限制等等;

7. 醫護系統嚴控並分工 – 如醫院/診所分領域負責、專屬醫院、隔離措施等等;

8. 消費緊縮 – 由於高度不確定性,人人自主看緊荷包;

9. 關鍵物資之短缺及囤積 – 疫苗短缺引起之社會緊張;家庭因恐慌而囤積水糧;

10. 貿易供應鏈時有時無 – 全球貨櫃短缺,港口空櫃堵塞,貨出不去進不來;

這場迷你、無硝煙的「戰時經濟」經驗,不能被台灣人忘記;因為,由於特殊的地緣歷史,台灣此時此刻正處於戰爭的威脅之中。中共覬覦台灣之心,隨時會以經濟封鎖戰、甚至火力戰的形式爆發。屆時,以上所列述的十大要素,將會需要台灣社會十倍、甚至百倍的承受力。

台灣與世無爭。若有一天陷入「戰時經濟」,那一定是被迫的。那時的對台啟戰方,毫無懸念的是中共。基於知己知彼之原則,我們有必要由「戰時經濟」的要素分析來看看中共正在採取什麼動作。

中共戰狼外交等同對文明宣戰

所有的證據都顯示,中共自疫情期間就已經開始將經濟向戰時調整。其大背景當然就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制裁壓力,但觸發制裁的始點,還是中共自發的戰狼外交、撕毀中英聯合聲明等行為,導致西方達到「北京已經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之結論,然後,俄國入侵烏克蘭前夕俄中領導人宣示的「戰略合作無上限」宣言更強化了西方對中共意圖之共識。

中國進入戰時經濟的過程可分為前、中、後三期。疫情之前,「黨管一切」的跡象已經清楚:打壓大型民間企業、資源沒收歸黨,消滅地方獨立財政就是突出的訊號。

中期,最清晰的分水嶺就是對上海的「封城到戶」。雖然是全國政策,但是上海的實施嚴格程度卻領冠全國。道理無它,以上海領頭全國的生活文明,如果都能徹底貫徹戰時管制手段,那全國還有哪裡不可以?如果連長三角佔全國40%的生產機器都能隨心所欲的開停,還有何處敢不聽話?

所謂後期,那就是現在了。將大量失業人口趕回農村,派遣畢業青年下鄉勞作,仿效「城管」對農村實施「農管」,每十戶設立「田長」,縱容全國皆為財政赤字的地方強力部門(公安、農管等)打野食、胡亂割宰百姓,荒謬的「退林還耕」(砍綠林、填魚塘、毀菜殺豬⋯⋯),都是在為整體戰爭時期買不到稻米、小麥、飼料、化肥的準備動作。當然,這三年來中央默默的大量購買黃金、「人民幣國際化」(經濟去美元化)更是金融層面的備戰了。

在當前形勢背景下,我覺得臺灣社會在病毒戰期間所養成對「戰時經濟」之基本默契,屬於珍貴社會資產,有必要納入國民教育。

248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