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院長新上任,以他的魄力,料想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有一次內閣改造。因此藉著此文表達一個看法:新內閣,必須是一個經濟內閣,而不能是一個政治內閣。台灣的經濟已經來到交叉點,五年後往回看,究竟是一個黃金交叉點,還是死亡交叉點,責任落在賴院長肩膀上。
當然,社會也得了解在台灣做一個行政院長的難處;在名存實亡的「雙首長制」下、在當前的「大政委、小部長」安排下,以及「以黨領政」的傳統下,行政院長想要領導內政,確實面臨諸多結構性、政治性、利益性的難處。然而體諒歸體諒,責任歸責任,不可混談。
何謂「經濟內閣」?公平地說,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內閣敢於保證經濟一定向好發展,因此我們也不能要求賴院長打包票,承諾不切實際的數字。另方面,表面經濟數字的提高,也並不代表國民幸福就一定提高。然而,我們還是可以提出一個最起碼的要求:新內閣的人事以及所有相關的政務任命,都挑選那些具有「經濟創富」動力並且有肩膀擔當的人來出任。
打破台灣多年「肉桶系統」
最簡單也是最起碼的任命標準,就是「過往業績」。維基百科對「業績系統」(Merit System)有精要的定義:在挑選、拔擢政府僱員時,完全基於其達標的能力,而絲毫不考慮其在政治上的關係。與「業績系統」相反的是「肉桶系統」(Patronage System),定義是:政黨在贏得選舉後,將政府的公共服務工作,交給自己的朋友或親戚,以圖他們繼續對政黨效忠。
不怕挨罵地說,台灣的政府,陷入「肉桶系統」已經多年。這就是台灣經濟多年來無法與時俱進、貫徹執行力的最主要原因。一直到今天,台灣都不缺財富、不缺知識、不缺人才,但是在肉桶系統之下,財富是貶值的、知識是無效的、人才是虛置的。
有業績的政要,應該獎勵,而且是大大的獎勵。但是,讓我們捫心自問,近些年來,出現過多少「在任時業績越差、去任後肥肉越多」的案例?近日又有哪些案例呢?
打破肉桶,或許是一項政治難題,但若要台灣經濟改善,這是最起碼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