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充斥刁商,主因乃政府手上把持的資源太大太多(如銀行、土地、官控企業),商人若不刁,事業就做不大,因而政商勾結成為常態。勾結成為常態,小民就民粹,社會一民粹,政客為了下屆選票,就跡近無賴的一竿子反商。再這樣下去,內商出逃、外商不來,台灣終將變成一個只剩下選民和執政黨的國家,關在一個叫做台灣的島嶼村落內,自己跟自己玩政治。中國東北人有句俗話,生動的預測了台灣經濟的未來,這句話叫做「大餅包手指,自己吃自己」。
舉兩個實況為例。一是大型建設的BOT(商界出資建設並經營,若干年後交還政府,例如當年的高鐵,今日的大巨蛋),另一個是近來的地價稅暴增。
台灣政府和商家都在打帶跑
2016年的諾貝爾經濟獎頒給了兩位研究「契約理論」的學者,主要因為他們對「不完整契約」(Incomplete Contract)狀態下的分析和機制建構。簡單說,就是世界上沒有一份契約可以預測到契約期間內所有的變數和風險,但是大型、長時間的經濟合作和社會建設又必須進行,那麼什麼樣的機制可以達到最大成功率?
台灣政府及商家,對「不完整契約」的通性既不研究也不關注,兩邊都抱著「打帶跑、船到橋頭自然直」的原始心態進行BOT。越纏越繞,越繞越纏,後果就是全民買單。例如,由於所謂的「五大弊案」,台北市幾乎所有公私合建的項目均已停擺,原因有二:1)沒有企業再敢和政府合作新項目 2)已在進行的案子,沒有一個公務單位敢承擔任何責任,審批手續遙遙無期。
稅務政策,也屬於政府和納稅人之間的一種「不完整契約」,因為經濟環境和財政需求時時在變化。台灣地價稅長期偏低,將其提高,本屬理所當然,然而一夕暴增而無配套的緩衝機制或動機機制,有違稅務契約下的信用原則,其後患成本將遠遠大於政府落袋的稅收。
商界的吃政府習慣,加上政客的跡近無賴,激發了選民的民粹,在媒體節目的推波助瀾下,即使國際上「不完整契約」的實務經驗再多,對台灣也無用,我們眼看著台灣的建設逐日停擺,只剩下「政治正確」的蚊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