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Republic of China」下架

什麼是 Realpolitik ?

Realpolitik 是德文,一般翻譯為「政治實務」或 「務實政治」,這概念有比較嚴格的定義,那就是 「以現實條件及已經存在的因素,而不依據意識形態或道德命題,進行一國的政治和外交」。

在台灣,當年的蔣介石總統是位反Realpolitik的大將,1963-1971年期間,即使有法國和美國的斡旋,他寧可被迫讓出聯合國席位,也不願意台灣以非「Republic of China」的名號或者其他任何形式留在聯合國,因為「漢賊不兩立,世界上沒有兩個中國」;當時的中國則是Realpolitik的高手,知道美國對中國有所求(制衡蘇聯),因而堅持台灣不得以任何形式留在聯合國,否則寧可等待,因為中國等得起,美國等不起。

在1971台灣被迫讓出聯合國「China 代表」之前幾年,倘若蔣介石總統願意用Realpolitik思維,以漢語拼音的「Taiwan」、甚或古老的「Formosa」,試圖把台灣以另類方式保留於聯合國,今日台灣的國際身份將大不相同。但是這個「倘若」,已經無法探討,只能是個歷史懸念了。

Realpolitik vs. 理念及意識形態政治

蔣氏父子之後的李登輝總統,起手式就是Realpolitik思維,因而才會有國統綱領與1992年的歷史性兩岸會談。後期,他開始捨棄Realpolitik,改走理念或意識形態方向,並由陳水扁總統繼承。馬英九總統的路線,則是重返Realpolitik,其堅守的、模糊度極高的所謂「九二共識」即為代表,儘管他的路線可以被解釋為兩種反向的目的:其一,抵制來自中國的統一壓力,避免火車對撞,這種解釋被中國許多人標籤為「獨台」;其二,保留台灣和中國的統一香火,這種解釋被台灣許多人標籤為「終統」。

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總統,任期內最大挑戰,依然是在Realpolitik 和理念、意識形態政治之間的選擇和拿捏。選舉下的政治操作將她推上了總統大位,但在美中日的亞洲Realpolitik 局勢中,台灣島內關起門來的理念政治操作,如何在區域中或國際上跨出去?跨得出去嗎?在台灣島內的政治氣氛,以及民進黨內的派系挾持下,她不能直接繼承馬英九的Realpolitik 路線,那麼 「蔡氏Realpolitik」的路線在哪?邊際在哪?動作在哪?

中國下圍棋;台灣剪刀石頭布

毫不帶保留得說,由於多年來的內部政治氣氛,台灣幾乎已經喪失了對外Realpolitik的能力,甚至連對外理念政治的能力也幾乎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情緒政治的能力。這使得任何政府,管它是國民黨、民進黨還是什麼黨,都難以推出理性的、連續的對外政策。各黨各派系,在權力、利益、面子的交錯下,就像盆子?的一堆螃蟹,誰想爬出盆子,半途都會被其他八隻腳的螃蟹拉扯住而不得掙脫。

因而,在面對中國威脅這件事上,台灣社會一直是邏輯貧乏的。台灣的多數人,還把「中國威脅」這議題定義在兩岸之間的博弈,而那是三十年前的舊狀況了。今天的事實是,中國老早就沒把台灣視作「兩岸」的問題,而是把「台灣問題」視作區域整體性甚至國際操作的棋子來看待了。換句話說,中國方面在下圍棋,台灣是一顆尚未落盤的棋子,但是台灣方面還停留在過去三十年和中國玩剪刀石頭布的老舊心態。圍棋變化千萬種,而剪刀石頭布的邏輯變化只有九種,以猜拳的技能下圍棋,在Realpolitik上能不受制於人嗎?

台灣還有任何Realpolitik 的棋步嗎?

台灣還在玩剪刀石頭布這件事,透露出兩個信息:(一)台灣人還沒有面對自己的真實處境;(二)台灣人還沒有打開自己的眼界。這兩者,其實是一個銅板的兩面;由於拒絕面對真實處境,因此打不開自己的眼界。

台灣人只要正視現實(跳出選舉語言,以現實條件及已經存在的因素進行下一步的思考),就能夠打開眼界(以區域政治、國際政治全局探索Realpolitik的寬度)。這裡尤其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全局觀,就是換位思考的能力,一種由其他方的處境來思考自身定位,以及由換位思考衍生出來的Realpolitik作為。請注意,「其他方」也包括了中國,如果「逢中必怒」,那是絕無可能達到全局觀的,也是絕無可能跳脫猜拳模式而達至Realpolitik創新的。

接下來,我們把台灣的Realpolitik空間,分為區域層次以及全球層次來探討。

中國下圍棋;台灣剪刀石頭布

美國的世界戰略,說到底只有一條紅線:不允許地球上出現一個足以抗衡美國的國家或地區,不論這國家叫做俄國還是中國,不論這地區是美洲、歐洲還是亞洲。今天我們在世界上看到美國介入的紛紛擾擾事務或戰務,都只是基於這條紅線的衍生品罷了。地球上任何地方,只要出現了直接或間接威脅該條紅線的狀況,美國都會視為國家利益而進行處理,直接的威脅就動武,間接的威脅就通過外交和經濟手段。

中國還沒有劃下全球紅線的能力,但是中國有一條亞洲地區的紅線:亞洲乃中國的勢力範圍,美國僅可在中國的同意之下參與亞洲事務。

很明顯的,這是兩條衝突的紅線,若外交或經濟手段化解不了這衝突,那就是火車對撞,以武力解決。用個台灣人都能理解的比喻來形容目前的態勢,那就是美國希望「一球兩制」:我可以容許中國作為地球上的一個主權特區,在你內部隨你怎麼搞,但中國之外的區域聽我的。而中國呢,最終希望的是「一邊一國」,以太平洋及阿拉伯海為界,西半球歸美國管,東半球歸中國管。

拿個地球儀來看,中美紅線衝突的焦點在亞洲,而台灣在這火車對撞的「衝突公式」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因為台灣深深的陷在東北亞的釣魚台領土爭議、東南亞的領海爭議當中。台灣在這兩項爭議下的立場和動向,雖然不能決定中美兩國亞洲紅線的勝負結果,但是若要敗任何一方的大事,卻也能成為極大的干擾因素。秤砣雖小,其位移卻也可影響千斤之平衡。這也就是不論國民黨的馬英九總統,還是民進黨的蔡英文總統,不時必須對外宣稱台灣不會變成「麻煩製造者」的原因。

過去認為,台灣位於中國進出太平洋的「第一島鏈」要衝,因而為兵家必爭之地。然而,隨著軍事科技及系統的顛覆,這種看法已經越來越不成立。即使繼續以「防禦島鏈」的舊觀念來看問題,要衝也已經不在角色搖擺不定的台灣島,而在日美共治、角色明確的沖繩島。

以上的描述,其實足以推衍出一條台灣Realpolitik的路線,那就是:將來的台灣,其實可以試圖將自己從中美的紅線「衝突公式」中移出,而扮演一個可能促成「和平公式」的角色。但是,這需要台灣主動的提出方案,而非像現在這樣只敢被動的宣稱自己不會製造麻煩。甚至可以說,台灣越被動的隨波逐流,就越會被一步一步的拖進中美衝突公式中而最終不得自拔,成為中美雙方代理戰爭的棋子。 在中美的亞洲紅線對撞之前,台灣可以採取哪樣的Realpolitik主張呢?筆者在《與習近平聊聊台灣和中國》(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98309)一書中提出的建議是中美簽署「台灣永久中性化(neutralization)協議」,由於內容較為複雜,此文中就不再贅述了。

台灣在地球全局中的Realpolitik

多年來,台灣社會陷入一個迷思:台灣的國際地位,由國際是否承認台灣的「主權地位」而定,以至於這個迷思成為台灣政客的最大提款機。 「Sovereignty」這個概念被翻譯成漢字的「主權」,可能是台灣幾十年來政治災難的最大源頭之一。

首先,「Sovereignty」這個字眼中沒有「right」(權利)的含義,而只有「power」(權力)的含義;它不像「人權」(human right)乃天生權利,而是一個以實際權力為基礎的概念。實際權力,是靠自己培養的,自己的實力越強,就越有宣稱Sovereignty的資格。聯合國,不過是個權力的俱樂部,裡面有些國家真有實際權力,但多數是權力的附庸。例如,烏克蘭由於其地理位置,在俄國和歐洲的權力之間搖擺,即使「主權獨立」了26年,俄國還是說打就打;再如,伊拉克、敘利亞都是老牌的「主權獨立」國家,美國也是說打就打。

台灣的另外一個觀念災難(也同樣是政客的提款機),就是「國家」這個漢字詞的多重意義混淆。雖然國際間普遍不承認台灣是個「國家」(state),卻除了中國之外,沒有人不承認台灣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country); 這就是為什麼雖然台灣的Sovereignty State的地位不被承認,但台灣的護照卻可在160個國家(State)內免簽通行的道理。

作為一個因為實力不足而不被承認Sovereignty、但實質上不折不扣的國家(country),台灣有兩個需要努力的方向:(一)加強自己的實力,不論是硬實力還是軟實力;(二)加強其Realpolitik 的醒悟及能力 -「以現實條件及已經存在的因素,而不依據意識形態或道德命題,進行一國的政治和外交」。

在世界全局觀上,由於以上所述的「主權」、「國家」概念的誤用和濫用,台灣已經養成妄自菲薄的惡習,即使是年輕新世代,許多已經表現出不符合其年齡的酸氣沖天,並以「酸民」自嘲。台灣若想要有明天,這個心理上的惡習必須先去除。

自覺妄自菲薄不可取之後,台灣應該開始體察自己在國際Realpolitik場域中可扮演的角色。

首先,台灣必須自我回答一個問題:台灣想在國際的Realpolitik場域中,和那個被承認為代表中國的「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競爭誰才代表China嗎?或換個方式問,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還想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競爭哪個政府才代表「中國」嗎?

這麼簡單的一個問題,台灣卻從來不敢面對,頭埋在沙子?,哪裡還談得上Realpolitik 呢?

面對 「Republic of China」是否下架的問題

讓我們都來面對這個問題。讓我們每個人問自己:如果國際上請求台灣以「Republic of China」名號回到聯合國,重新代表China,你願意嗎?請認真想一想再回答。

如果你的答案是:願意,那麼你認為中國大陸的人民會同意嗎?你認為台灣有能力在國際上代表中國嗎?你願意擔起「China」這個稱號的所有國際名聲和責任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願意,那麼,為什麼你不願意?

再請問,你覺得如果海峽兩岸舉辦公投,只問如下問題:你認為台灣代表China嗎,雙邊會有多少人會說:是的,台灣代表China?

麻煩你再做一個動作:把前文中的「台灣」這兩個字,用「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替代,然後把以上幾個問題再走一遍,看看你的答案有無不同。

如果我沒猜錯,你的結論多半是:不管是「台灣」這兩個字或「中華民國」這四個字,今天都不代表「China」。

那麼,為什麼台灣或中華民國的外文國號叫作「Republic of China」? 當然你會說那是歷史原因,但是,為什麼一個明明只有3.6萬平方公里、2300萬人民的島嶼,要在世界上和一個960萬平方公里、13.5億人民的巨大陸塊競爭「China」這個國際稱號?台灣島嶼硬用「China」這個稱號,島嶼上的人民不高興,島嶼對岸陸塊上的人民也不高興,天下有這種損人又損己的道理嗎?

儘管世界上的多數國家屈於中國的尺寸和經濟誘惑,而不承認台灣的「主權國家」(Sovereignty State)地位,但幾乎所有國家或政府都知道台灣是個不折不扣的國家(country),而且台灣不願意隸屬於「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遑論被其政府統治,此乃全球眾所週知之事實。台灣或中華民國已經完全沒有必要用「China」這個字眼去證明以上的事實,而恰恰相反,繼續使用「Republic of China」只會削弱國際上對「Taiwan」這個字眼所代表意義的認知。

事實上,台灣是個憲治國家,而這部憲法叫做「中華民國憲法」,這是民進黨準總統蔡英文女士也承認的事實。在這部憲法中,並沒有規定「中華民國」的對外英文(或其他文)的名稱;所謂的「Republic of China」只是一個約定俗成、沒有憲法拘束力的歷史用語。若改變「中華民國」四字,那叫改國號,必須修憲,而改變「Republic of China」, 毋需修憲。

這裡就涉及一個最根本的Realpolitik下的問題:台灣想不想繼續用「Republic of China」這稱號,和「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競爭對「China」的代表性?台灣是否想繼續用「Republic of China」來抵擋中國對台灣在國際上的政治威脅?這種抵擋方式有效用嗎?

繼續使用「Republic of China」,對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究竟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這是台灣的Realpolitik 下的最基本問題。

認為有利的一個觀點是:在美中亞洲對撞之下,不論是因為美國想先發制人或者因為中共政府「面臨垮台」,倘若發生中美在亞洲地區的大戰,美國可能會再度承認 「Republic of China」。然而,即使在這種極端的設想之下,台灣也不過是成為美國代理戰爭的棋子,這是台灣人要的嗎?除去此等極端的場景,保留「Republic of China」還有其他好處嗎?除了情緒上的滿足?

退一步想,即使如部分人所願,台灣最終被納入「美日安保條約」的一員,而徹底接受美、日的軍事保護,那也和「Republic of China」這個稱號無關。別忘了,美中所簽署的三個聯合公報中是明白承認「One China」的,其對台灣的國內法照顧叫做「Taiwan Relations Act」,而不叫做「ROC Relations Act」。

那麼,如果保留「中華民國」,同時將「Republic of China」下架,會有什麼好處呢?筆者在前文,《要下架的不是「中華民國」,而是「Republic of China」》(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67/1579366)當中略有(Realpolitik角度下的)論述,讀者可參考。附帶提一筆,部份讀者對該文中建議採用「中華民國」的漢語拼音一事不滿,認為那是向中國靠攏,但別忘了,「Taiwan」一字採用的也是「台灣」一詞的漢語拼音原理呢。「台灣」曾被國際上稱為「Thaiwan」(見筆者收藏的1890年德國出版地圖), 因而一直到現在都常常在國際上被誤會為「Thailand」(泰國),難道我們也願意放棄漢語拼音原則下的「Taiwan」一字而採用其他的拼音原則來代表「台灣」,而主動削弱國際上對「Taiwan」一字的認知嗎? (XD)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