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幾何學的本源落在「點、線、圓」,任何不能回歸到「點、線、圓」的探討,都不在幾何學的範圍內一樣,任何不能回歸到「人」的本質的探討,都不在哲學的範疇內。歷史上,每當一種思想的探討核心脫離了人的本質的時候,就會被分割出去成為專學;反過來說,任何享有專科名號的領域,其中研究者一旦試圖在專域知識與「人」的本質之間搭建橋樑,他就已經開始哲學探底的工作。文明的進展,其實就是一次又一次哲學探底的果實。
人對自我的認知,多數時候是潛意識的、不自覺的,自己不見得摸得著,但被逼到兩難或困境的時候,人的最後選擇往往被它制約,難以豁達恢宏。哲學探底,就是通過人與人的辯論,還有自身的內省,將自我認知放到陽光下檢視。在台灣這樣一個紛雜浮躁的地方,對自我及他人的哲學探底格外關鍵,因為倘若台灣人失去哲學探底的能力和勇氣,台灣就將永遠漂浮在半空中,接不了地球的地氣,聯不上世界的人氣。
黨國中華四結構層層剝
哲學探底,以人為本。「以人為本」通常有兩種解讀:(一)以完整的人性發揮為本,所謂充份的體現作為人的潛能。然而,這對人這種動物的要求太過苛刻,試想,不過百年的人生加上大環境的壓力,除非跑到山洞?修行或「大隱於市」,誰有這精力和功夫來達到這境界?(二)不求完美,但突出每個人的個性及特長。然而,率性而為只能在小尺度的人群中實現,例如家庭或朋友圈,一旦進入「社會」這樣一種尺度,探的就不只是個性,而還應包括群己之間的互動關係。
因此,在一個吵鬧不休的社會中,「以人為本」應該理解為一種能夠由種種個性、形形色色天然成份中提煉出最大公約數的機制。實現這機制有三個基本條件:自省能力,溝通能力,包容能力。這就像本質上分散的互聯網,必須有跨網的平台規範(protocol) 才能成為一個持續運行並成長的大網。
只有不斷用「以人為本」機制探討群己底線的的社會,才會有可持續的主體性,任何其他的「以X為本」的社會,其主體性都是經不起時間考驗的,例如今日的中國、明日的美國。
美國的開國確實深富「以人為本」的精神,但二百餘年來演變成「以菁英為本」、「以科技為本」、「以霸權為本」,甚至當下的川普現象-「以白人為本」,因而逐步喪失國格,文明主體性正在快速流失中。
踏進軌道如黑洞難脫離
中國的主體性當下正在傳統與現代的掙扎之中。眼前中國社會的「以黨為本」、「以財為本」,無論從國家的角度還是文明的角度,距離可持續的主體性還很遙遠。中國另外還有一個選擇,就是「以道統為本」。這個道統,無論我們同不同意它的內涵,歷史已經證明它的延續性在人類歷史中是最強的。儘管歷經了北方民族的高度混血(魏晉隋唐)和極端雜處(五代十國)、蒙元的強治、滿清的二百多年統治,這個道統還是不斷的重生。儘管今日史家、知識界對這道統的褒貶不一,它的驚人持續性卻是不爭的事實。這個道統,需要哲學式的探底才能論斷其優劣,或者才能找到和現代文明的接軌處,可惜清末民初的哲學探底工作被戰亂和內鬥中止,再經過六十餘年的主義洗腦,今天中國社會內的哲學探底工作只剩下零星的出沒。中國或許已經找到了國家的主權性,但還沒找到文明的主體性。
台灣方面,今日社會氣氛的主流,則是在完全切斷該道統的前提下,試圖以類西方、學日本的方向重起爐灶。假以時日,這並非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在外在形勢的壓迫下可能無法畢其功於一役,因而只能成為懸在半空中的一件半成品。歷史告訴我們,主體性的哲學探底是一件「百年一滴」的過程,然而,在今天的互聯網科技條件下,哲學探底的三大前提:自省、溝通、包容,在互聯網的信息對稱特色下,把這「百年一滴」的過程再濃縮為「十年一滴」也並非不可能之事;只是,那需要台灣社會付出一種最痛苦的代價:每個人都意識到哲學探底才是台灣主體性的捷徑。許多人會說,基於台灣政治利益權力結構下的鄙陋,那是不可能的。話雖如此,不斷的重提哲學探底這議題,卻是不能不做的,否則將來史家對台灣的定位就會是「那是一個沒有反省能力而自我造成的歷史遺憾」。
參考兩文: 《台灣為何找不到主體性》; 《哲學探底台灣才有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