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談的不是「疫情」與台灣經濟,而是「疫苗」的施打順序與台灣經濟的關係。
疫苗會分批到來,但不會一次出現五千萬劑供全民施打。供應有限下,不同的施打順序會對社會帶來不同的結果。本文將聚焦於台灣經濟中的支柱產業:電子業,雖然文末也會略涉其他層面。
不可想象的「晶片末日」
病毒傳染的形態不只是鏈條,而是網狀的,因此不能停留在鏈條思維或格子思維,而必須用網狀思維。網絡的要害是節點(Nodes),應用在疫情上就是:1. 陌生人接觸頻率;2. 流動頻率。疫苗供應不穩定下,力氣只有用在刀口上,也就是上述的「節點」,才能發揮最大控制效果。
當下政府,無論中央或地方,展現出的施打節奏,都順著職業別、年齡別、身份別、地區別。這些類別中,固然都多少存在節點,但這種分類法,基本上都是鏈條思維或格子思維,而不是網狀思維,整體功效是會打折扣的。
鏡頭拉到台灣經濟中的支柱產業:電子業。六月四日新聞報出,晶圓測試廠京元電苗栗竹南廠爆發外籍移工COVID-19疫情群聚感染,隨即廠區也位於竹南的IC封測廠超豐電子也爆出群聚感染,對全體4000名員工進行快篩,其中有1,000名外籍移工。
然而,早在六月二日,美國華盛頓D.C. 政界瀏覽率最高的《國會山報》(The Hill)就已刊文警告,台灣疫情可能帶來的全球「晶片末日」(Chipageddon),並指稱五月廿二日台積電就已有一名員工確診、14人隔離,四天後又有一名確診、10人隔離。文中舉例,在台灣疫情爆發之前,全球單單汽車一個產業,因半導體缺貨的2021年預估損失就達一千一百億美元,倘若一旦台灣疫情進入第四級,全球就會進入不可想象的「晶片末日」。
台灣半導體及相關行業,當下已是驚弓之鳥,而台灣社會還不知道此事對台灣經濟的嚴重衝擊性。雖然現在看來台灣疫情升級到四級的機率並不大,但台灣人心中有數並不代表國際市場心中有數。國際供應鍊都是基於預期管理,台灣電子業的全球客戶眼看台灣疫情進入第三級,應該都已經做出最壞想定的B計畫,換廠、換單、或換產品。這就是說,即使台灣電子業之產能不受此次疫情影響,第三季、第四季的收益,因客戶在預期心理下導致的供求紊亂而受到衝擊,應該是肯定的。
接下來就得講到重中之重了:台灣電子業中的「節點」:移工及移動性的派遣外勞。散佈在電子業各核心公司的外勞往往群居或群聚,他們才是疫情傳播網路下電子業的「節點」,反而電子園區內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不是節點。
移工或外勞往往做的是底層工作,不受到重視。但病毒不會挑貴賤,人心才會挑貴賤。他們沒有選票,因而沒有政治份量,但在疫情中的「節點效應」卻可撼動護國神山。
疫苗必須足額才能普打
當寶貴的疫苗抵達台灣時,科學園區的移工、外勞應不應該優先施打?很多人會被這問題嚇到,甚至被觸怒。但病毒無祖國,病毒不挑貴賤、只挑節點。在科學、政治、人道、倫理四方面發生衝突的時候,當國運與家庭幸福出現矛盾的時刻,政府怎麼決策?個人如何選擇?
當然,在網狀思維下,第一線的篩檢、醫護人員依然是優先中的優先,因為他們不但身處節點,且是保障醫療資源的關鍵要素。但,再來的疫苗施打順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