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及符號,可以興邦,也可以喪邦,各政黨請謹慎為之。政權固然重要,選票固然關鍵,然而所採用的路線口號若混水摸魚,極可能傷及國本,無論這國是中華民國還是台灣共和國。
繼退輔會於01/13蔣經國先生忌日發布的《為什麼要紀念經國先生?》新聞稿,身兼總統/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於「經國七海文化園區」01/22啟動儀式上又發表了有所呼應的致詞,一場「一個經國、各自表述」的論戰隨之而來。
一個經國;各自表述
在國民/民進兩黨皆擺脫不了的「黨府一家」(出任總統就是當然黨主席)痼疾共業之下,人們很難區分,引起爭議的內容究竟代表的是政府的官方表述,還是執政黨的立場態度?這點,猶待政府和執政黨分別澄清。從執政黨內的非總統人士的反應來看,總統的表述並不代表黨方,若是如此,那麼黨方就有必要公開澄清。
當然,大家並沒天真到期待執政黨真的會作澄清;不澄清並不奇怪,因為台灣的大多選民根本分不清總統制與內閣制的區別。奇怪的是,抱著經國先生神主牌的在野黨,吃了一記悶虧之後,也拿不出一個黨方的回應。
此次的蔣經國歷史定位事件,如同所有其他還懸在空中的「轉型公義」(Transitional Justice)議題,再度證明了台灣的自由民主即使走到了今天,還依然走不出蔣經國後期所設下的棋盤。
蔣經國的棋盤,往好裡說叫做「融合異見、同赴前程」,往壞裡說,叫做「形成共業、以保子嗣」。此處不判其好壞比例,因為那是歷史學家的工作,我個人無此資格。但是,戰術上,無論是懷柔還是打壓,蔣經國採用的方式是情治系統為主、政務系統為輔,卻是無庸置疑的。也因此「情治+政務」的路線,帶來了諸多今日說不清、道不明的恩怨情仇。
蔣經國對台灣所做的融合工作,成就大家都已經看到了,甚至享受過了。然而「共業」部份形成的幽靈,至今仍在綁架兩大政黨的棋步,在已然成型(而與蔣經國關係不大)的一人一票民主下,提供了各方內爭外鬥的共業連體結構。種種怪相,有些出於無奈,有些出於刻意,還有些來自被外部認知作戰高手之利用。
台灣可以不必告別蔣經國這個人物,但是一定得告別蔣經國的棋盤,否則台灣永遠走不出新路。理由很簡單:不走出棋盤外,你就繞不出棋盤的路徑;例如,你理解的反共,就只是蔣式的反共,你所期盼的革新,可能就侷限於蔣式的革新,你認知中的保台,可能只是在保蔣氏心中勾勒的台灣。
民主法治下的和解
在蔣經國棋盤的共業結構牽制下,政治人物扭扭捏捏,說不出乾脆的話、不敢拿出果斷的政策。就拿「反共」這件事來說。反共有許多種,有的人因為自身遭到傷害而反共;有的人為保政治地盤而反共;也有人因人權、政治理念而反共⋯⋯這種攪在一起的「反共」,正是敵方製造矛盾、抵銷力道的最佳切入點。
如果跳出蔣氏棋盤,單就今日台灣論台灣,反共這立場的道理極其簡單,就是為了兩點:A)領土不被侵犯 ;B)以一人一票為基礎的自由民主法治方向不被剝奪。保台,保的也是這兩點。如果蔣經國先生當年也是這樣定義,那就拿出史料來直說;如果不是,也無妨,畢竟多數人受限於環境和時代。
兩個月前成文《台灣必須告別蔣經國的棋盤》(2021/11/14)。 隨即補充了一篇《別無他途:放下舊情、舊恨、舊利》(2121/11/28),最後總結於《法治下的和解──新台灣的唯一出路》(2021/12/04)。連續三稿之後,冒出了此次的蔣經國歷史定位爭議事件,也算是一種巧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