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的話,總是能得到流傳。一位朋友轉述他友人生前的一句話:民主制度的最大優點,就是投票是一種「解氣」的機制!看過政黨輪替的人,不論看的是台灣、美國、還是歐洲,想必聽得懂此話。至於一輩子沒見過政黨輪替的人,不是在苟活著,就是已經被氣死。
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
人民怨氣的累積是有周期以及節奏的,就像任何壓力系統,需要一個彈性的放氣閥口,民主機制,就是扮演這個角色。而專制的最大缺點,就是沒有這樣一個放氣機制,因此累積的民怨到了一定程度,就會以一種專制者沒想到的出口釋放出來、甚至氣爆。演化學上,這就是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的意思。其實這道理也適用於當下的病毒防疫政策,對病毒這具有自我求生能力的機體,是採取「清零」方法,還是隨著病毒的演化節奏容許它「出氣」?點到為止,回到主題。
我想藉著上句話,再接下句話:民主的解氣功能,需要靠經濟環境支撐。邏輯倒過來說:經濟環境若惡劣,民主的「解氣」功能會反過來變成「結氣」功能。經濟環境的惡劣,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生產力總量不夠分配,另一種是總量雖然夠,但分配機制的不公道帶來相對剝奪感。兩者都會帶來「結氣」效果,然後民主就變成民粹,民粹再威脅民主,如是循環。
以這幾年的選舉、罷免、公投下的亂象來看,單單「一人一票」這機制已不能解台灣社會之氣。民主,在台灣已經失去了制度的最大優勢 – 解氣功能。為什麼呢?
對於近幾年來台灣社會氣氛之分裂,絕大多數人會歸咎於政治派別或顏色,但請再仔細想想,真是這個原因嗎?會不會,真實的原因是分配的問題,而不是政治立場或顏色的問題?台灣還是一個受到儒教「君子不言利」壓迫的假面社會;明明是利益分配問題,總要披上道德的外衣或戴上政治理念的帽子,才能進行角力、才敢上街高喊。台灣有多少經濟議題偽裝成為政治議題?多少政治問題偽裝成為道德議題?
台灣不患寡而是患不均
台灣的經濟總量,已擠進全球頭20名,而台灣的陸地面積,僅佔全球的0.024%,人口僅佔地球的0.329%,若說經濟總量不夠分配,世界沒人會相信。那剩下的就是分配的公道程度以及相對剝奪感的問題了。
不管哪黨執政,都喜歡拿對自己政績有利的測量方法來敍事。從測量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來看,政府公佈的數字是:台灣「人均」為0.274、低於韓國、日本、新加坡,「戶均」為0.34、低於日本、香港及美國(國發會2020資料)。無論人均或戶均,從均數來看並不差。但是「均數」無法反映分配的公道程度以及相對剝奪感。官方公佈的全台高低所得差距,僅為6.09倍(主計總處2018年),這數字被學界和民間笑翻,因為在更細的統計方式下,差距達100倍都不只。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體驗,也是如此。
相對剝奪感累積的民怨,其化解必須通過公道和透明。只要開放公道的競爭途徑、以手術刀割掉不透明、習以為常的特權黑箱,財富差距就不是問題,因為人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改善差距。要擔當此任務,唯有「法治」(Rule of Law)莫屬;反映在今日台灣,焦點就是司法改革。
短文不容許展開,只能將大結論列於下:台灣的民主發展已經走到了「投票解氣」這紅利的盡頭;若要深化民主並避開純民粹的惡夢,必須從分配機制的公道性(強化透明度、割除特權肥肉)下手,而手術台必須是一張「法治」的手術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