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蘋果日報

中國和台灣只差一個字母「S」

中國和台灣的距離,其實只差一個字母:「S」。台灣的社會運行靠「election」(選舉),而中國的社會運行靠「selection」(指派),比台灣多出了一個「S」。

習近平說,「制度差異不是障礙」,我說,制度差異就是一切的障礙。這一切的障礙就體現在一個字母上-「S」。什麼時候,中共能夠去掉這一個字母,什麼時候台灣人民就能坐下來和中國人民談,而且什麼都能談。

道理太簡單了,兩邊都是人,只要能夠順著人性,有什麼不能談的?但是,我的社會機制運轉靠選舉,你的社會機制運轉靠指派,怎麼談都是驢頭不對馬嘴,雞和鴨講。

權力鬥爭就是永恆的詛咒

選舉制度,就是每隔一段時間人民要究責,即使被你騙了一次、騙了兩次,第三次我還是可以換掉你。而指派制度呢,就是你永遠不必被究責,即使你指派了騙子,我也永遠不能究責你。

多了一個「S」,就是被套上了永恆的詛咒。為什麼是永恆詛咒呢?有人會質問,指派賢人和能人,不比意外選舉出一批自大狂或笨蛋更好嗎?抱歉得說,會這樣發問的人,都是不懂人性和權力之間關係的人。指派者和被指派者之間,就是權力關係。你有權力指派我,你也就有權力不指派我,反之亦然。既然是權力關係,你和我都會想盡辦法成為指派者,而絞盡腦汁不變成被指派者。換句話說,你和我之間就是鬥爭關係。權力鬥爭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就是永恆的詛咒。

能夠讓指派制度的權力惡鬥列車停下來的唯一機制,就是定期的選舉制度。在選舉制度下,詛咒不會是永恆的;選舉制度,至少讓良幣有機會驅逐劣幣,而在指派制度下,一段時間後一定陷入劣幣驅逐良幣的深淵。

習近平先生,您剛發表了「告台灣同胞書」,您迫於儀式的需要而不得不做,這點台灣人民都了解。但您說「制度差異不是障礙」,這就是霸道了,為您撰稿者也是個外行人。請問,您2012年的上台,是被人指派的還是被人民選舉的?您在中共19大時修憲的終身主席制,是不是您想永久保持指派者的地位?您現在苦於應付的黨內鬥爭,是不是有一群人不甘屈就被指派者而想成為指派者的現象?

有種拿掉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差異!

其實,您在2013-2015之間的時段,完全有機會甩掉那個多餘的字母「S」,踏出由指派制轉進選舉制的關鍵步伐,然後理直氣壯的持續您的中國夢,但您沒有做。造成您今天尷尬地位的,究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還是您貪戀永久指派者的權位?或許兩種因素都有,但外人無從得知。

但我可以鄭重的告訴您,制度就是一切的障礙,您身處的威權指派制度,是台灣社會幾十年前就丟到垃圾桶的制度,台灣社會是不可能再從垃圾桶撿回來用的。當然,您在講話中也提到,如果台灣不自己跳進垃圾桶,您不放棄把垃圾桶蓋到台灣身上的選項。但抱歉的,我要追問三件事:

第一,您不擔心當中共把垃圾桶蓋到台灣身上時,其他國家發動一場淨化中共垃圾桶的行動嗎?

第二,您不擔心中國人民已經受夠了指派制度下的垃圾,而趁著您蓋台灣的時刻紛紛起身推翻垃圾桶嗎?

第三,您不擔心在實施垃圾蓋台灣的時候,您身邊的更大垃圾桶順便把您蓋住嗎?

其實您更需要的是一份「告中國同胞書」,讓中國同胞知道,台灣和中國之間的差異,只有一個字母「S」,一旦中國同胞看明白了這點,台灣一定不會吝惜分享經驗、伸出援手的。畢竟,兩岸一家親嘛。

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同胞書

親愛的中國人民:

值此2019新年之際,祝願你們14億人,如同台灣的2350萬人一樣,都能多元相處、全年平安。我們之間,雖然相互的遊客和訪客都不少,但至今存在許多隔閡和誤解,希望藉著這個機會,能夠縮短鴻溝,增進互諒互解。人類歷史上,沒有解不開的結,我們雙邊,也到了該解結的時候了。

台灣土地上,的確有不少人,出於情感和事實上血緣的聯繫,願意稱呼你們為同胞,但是也有不少人,對「同胞」這兩個方塊字是無感的,因為台灣是個典型的多元種族混種國家,源自南島語系,400年來混合了葡原(住民)、荷(蘭)原、西(班牙)原、漢原、日(本)原、日漢、百(越)漢等等數不清的混種,近幾十年來還加入了大量的越南、菲律賓、印尼血統。這2350萬人,當然都有同胞,但他們的同胞是輻射整個亞太區域的。

當然,由於人類地緣文化上的規律,台灣的這些人,和隔海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同質性,例如,我們之間都用筷子,都使用方塊字,中秋端午都會慶祝。另外,台灣許多人也拜中國沿海的媽祖、中原的關公,土地公廟更是無處不見,全中國的佛道,只要叫得出名字,台灣都有。在這方面,比較遺憾的是,台灣由於歷史原因,沒能像日本國捕捉並保存了西亞諸多塞外民族共同建立的唐朝文化元素。

但你我之間的異質性是更值得注意的。其實用一句最簡單的話,就能點出最大的差異所在,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致力於追求「統一性」,而台灣致力於追求「統多性」。「統一」所追求的就是消滅多元,而「統多」所追求的是多元並存。用比方來說,「統一」就像某家人年復一年的每天餐桌上只有同一道菜,而「統多」就像某家人每天都要換著花樣吃菜。你說,這兩家人能夠住在只有一個廚房的同一個屋頂底下嗎?

台灣人非常希望,你們也能嘗試一下「統多」下的生活,這樣我們雙方就有共同邁向未來的基礎了,畢竟「統一」和「統多」是走不到一塊去的。比如說,台灣儘管有豐富的漢文化節日,但是台灣還有原住民節日、基督教節日和南亞穆斯林節日。再如,儘管台灣種族、文化多元且交混、社會意見紛爭,但是我們用「定期選舉」、「定期公投」這個機制來達到和平統多,警察是用來保障人身和財產的,不是用來統一維穩的。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的制度是鬥爭得權後的指定指派,政治是用來統一意見的,公安是用來統一維穩的。

當然,我們充分明白「一國X制」的先進文明之處,但事實上台灣在這精神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實施得強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X」是「兩」,而台灣的「X」老早就是「多」了。台灣在多元背景下,老早就邁向「一國多制」了。

台灣社會也能體會「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有條件善意,真的。只是台灣社會在這方面又更先進一些;台灣人會說「人不打人」,而不會用帶條件的「XX人不打XX人」。因為「XX人不打XX人」在語意上是很難自圓其說的,例如,新疆維吾爾人是不是中國人?打維吾爾人是不是反證了維吾爾人不是中國人?電視上有一個鏡頭,一位維吾爾人拿著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身分證說:為什麼打我,我不是中國人嗎?

我同意,我們之間一定要有共識,共識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共識是萬萬不能的。這個共識,就是制度的共識,就是「統一不如統多」的共識,就是「定期選舉比隨權指派優越」的共識。一句話說盡,就是要有對人性的共識。

有了對人性的共識,具備了對制度的共識,不要說僅僅隔著海峽,就算是隔著大洋,也能夠一家親。沒有這兩個共識,咫尺也天涯。

2020的黨、人、政策

即將到來的一年,台灣存在一次扭轉未來的絕大機會,但這個絕大機會的銅板另一面,也是一個絕大的風險。在這僅僅短短的12個月中,究竟是機會勝出,還是機會被風險扳倒,決定者是台灣選民。

絕大的機會是,趁著2018的「選人不選黨」勢頭,選民在2020大選時再進步到「選政策不選人」。若能進化到這一步,台灣安矣。

銅板另一面的絕大風險是,倘若2020大選台灣陷入政黨的操作手法,退化回到「選黨不選人、不選政策」的愚昧時代,則台灣危矣。

政策>人>黨

2018選後這一個月中,大眾媒體及社交媒體中的熱烈討論,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一)以「黨」為分析對象,民進黨如何如何慘敗,國民黨如何如何勝出等等。(二)以「人」為分析對象,如蔡英文總統、賴清德院長、陳菊應負起什麼責任,韓國瑜如何風生水起,柯文哲為何險勝等等。(三)以「政策」為分析軸線,例如一例一休、年金改革、能源政策如何導致勝敗等等。

這種「黨」、「人」、「政策」三個維度並列的討論,不管論證水平的高低,哪怕其中某些基調是譏諷嘲弄甚至惡意性質的,現象本身都是健康可喜的,因為只要能夠從多元維度探討事件,就已經代表了台灣的民主在深化中。

但是不能高興的太早,台灣的選民究竟能不能進一步的公民化,真正的挑戰還在2020的總統、立委大選。如果在接下來的12個月當中,大眾媒體及社交媒體中的爭辯重點呈現「政策-人-黨」的比重順序,則大喜。若爭辯順序是「人-黨-政策」,則台灣的民主素質不退不進。但是,如順序又回到「黨-人-政策」,台灣就有大憂了。

2018選後才不過一個月,苗頭就有點不妙了。大眾媒體及社交媒體中,重頭戲開始往2020究竟是民進黨會輸還是國民黨會輸,究竟是姓蔡的還是姓賴的還是姓柯的還是姓朱的會贏?

看到問題了嗎?媒體討論及私人爭辯中,我們幾乎看不到人們在談「2020哪幾項政策會決定台灣輸贏」這個真正關乎台灣興敗生死的議題。

打個令人不快的比方,這就好像面對一個還在病中的病人,一群人對病情指指點點,但卻沒有人關心治療方案。

從沒有以「政策」為主軸投票

儘管2018選舉中透露出一些「選人不選黨」的公民進步跡象,但想來很少人會反對以下觀察:包括2018在內,台灣選民從來沒有以「政策」為主軸投票,而候選人也一貫的只以「口號政見」分勝負,迴避具體的政策。然後,勝選後一貫的政策胡亂,留下一大堆「爛尾政策」給繼任者。實情是不是這樣呢?這樣的台灣有望嗎?

在當前的區域局勢以及世界大勢迫人下,2020可能是台灣在民主深化道路上的最後一次自我救贖的機會。台灣的各界及各人,如果從明天起不開始追問自己:2020台灣需要一位持有什麼樣具體政策清單的總統、台灣需要持有什麼樣具體政策清單的立委,那麼台灣只能繼續做一艘失去羅盤及動力的船,隨波逐流罷了。而在2020-2022一定來臨的驚濤駭浪之下,台灣恐怕只能落入「十分靠註定,零分靠打拼」的境況了。

媒體們、教授們、企業家們、臉友們、Line 友們,讓我們來開始爭辯2020的具體政策吧!哪些具體政策會讓台灣的贏面更大?哪些具體政策會讓台灣的輸面更大?台灣沒有再迴避的空間了。

解讀中共「改革開放40年紀念大會」

中共剛結束「改革開放40年紀念大會」,會中習近平的一萬餘字講話,再度引發了世界各國政壇及媒體的無數分析,評論文章沒有幾萬篇也至少有幾千篇。單單這個事實本身,就凸顯了今日的中共已非40年前的吳下阿蒙。然而從另一角度來看,一個國家的一個政黨的一場內部會議,竟然成為了全球判斷這個國家的下一步走向的關鍵,這個事實本事也是極端詭異而可笑的。什麼樣的體制結構、文化氛圍,竟然能夠導致一個統治14億人的政體,其領導人在會中的一句話、一個體態、出席者有誰、被表彰的是誰、會中有無人離席上廁所,都成為了這個國家未來命運的一部份?

中共江山歸數人

要解釋這離奇、詭異、荒謬的現象,恐怕只有一個原因:這個14億人口的國家的生存,只依賴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控的政黨,而這個政黨的權力組成總共只有那幾個人,那幾個人之間不和,這個國家就亂,無法讓那幾個人滿意,這個國家就要散架,那幾個人之間只要有一個人要鬧事,這個國家就要出大事。簡而言之一句話,這就是一個集權政體的特徵。而這場「40週年紀念會」,世人在藉以觀察的是以下幾個疑問:這幾個人是打算由集權向後退一步回到寬鬆,還是打算向前走一步進入極權?這幾個人之間的不合是縮小了還是擴大了?這幾個人之間究竟有沒有共識?如果有,是哪些共識?

現在會議已過,態勢也明朗了,可以總結如下:主宰這個政黨的金字塔尖端的幾個人之間還有一個老共識:天下江山歸本黨,本黨江山歸數人。但是對於誰是這「數人」之間的真正頭人,還沒有達到共識,雖然該出席的「數人」沒有出席捧場,但是主持會議的習近平拋出了一個明確訊息:數人江山歸本人,順我者保家保命,逆我者後果自負。

「改革開放40年紀念會」不是一場「國家」會議,而是一場「家國」會議,看不懂這點的人,恐怕會完全失焦。談的都是國家問題,但提出的都是家國方案。如何應付美國的進逼,看我的;如何抗過經濟難關,看我的;如何挽回人民信心,聽我的。如何重新分配江山資源,聽我的。

家住北京但在台北跳樓

權力金字塔尖端的「數人」,肯定還需要一段琢磨消化期。首先第一個問題就是相不相信習近平所拋出的鬥爭休兵提議,相不相信自己休兵後還能保家保命,這是至關緊要的問題,此題無答案,其他題都不用解了。其次,對付老美的攻勢,你有你一套,我有我一套,你如何證明你的那一套就能解套?不過還好,這疑問在90天內就有答案。

再來,經濟困難的解方,如果存在的話,也是全數掌握在我們數人的手中,憑什麼憑你一句休兵承諾我們就繳械投靠?再說,你認為軍權在你手裡,對台灣政策你有把握,那麼我們就在你和川普中場休息期間來一場軍事威台威美表演給你看。國內的公檢法、國際的情治系統還在我們數人手裡,憑什麼就聽你的?

各位看官,中共的權力金字塔尖端雖僅數人,但每一個人身上都背著各自家人的死活以及幾千萬掛靠者的飯碗,交互鬥爭起來可說是水深三萬米,能看到三千米的人就是專家了,何況絕大多數人只看得到三百米。美國人天真,即令川普及其老江湖團隊,可能也只看到了一萬米,歐洲的老狐狸們畢竟歷史看多了,或可看到兩萬米。但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的提醒自己:那三萬米中的最後一萬米,只有中共權力金字塔尖端的「數人」才看得到,你我是無緣看到的。

但說來也有趣,雖然我們看不到最深的一萬米,但是再深的水也會有不明生物死亡後浮上水面供人觀賞。還記得這些名字嗎?王立軍,吳小波,肖建華,王建林,馬雲,劉強東?乃至於孟晚舟、聽到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後,家住史坦佛但在舊金山跳樓的張首晟?還有那位家住北京但上週在台北敦化北路跳樓、遺下與妻訣別書的賈利賓?

改革開放40年紀念會,水深三萬米啊!

慎防台灣成為「香港的備份」

此前多篇文章論及,圍堵及遏制中共,已經是美國板上釘釘的共識。而台灣在這大戰略之下,很快的會被美國「借名片」,並提出了四種美國向台灣借名片的方式。另一端的中共,過去數十年的對台戰略一直在「武力征服」和「和平一國兩制」之間游移,但是在新的美國大戰略下,我們不能忽視中共對台可能產生一種妥協式的新策略定位:把台灣當作過去的香港來用,或稱「香港的備份」。

在1997年英國把香港歸還中共政權之前,尤其在1979年美國承認中共政權之前,香港是北京和世界的經濟窗口,一切西方對中共的封鎖,北京都利用香港作為貿易、金融、技術的突破口。香港成為中共與西方經濟交道的代理站、緩衝區、化妝室、中轉站。而今,美國的制共大戰略已經傾向把香港等同於上海,開始對香港設防,甚至可能推動將香港排出WTO。這都是由於中共片面違反對港50年不變的承諾,而開始肆無忌憚的打壓香港言論自由、跨境任意逮人、破壞香港金融信用以圖家族私利的結果。

美台2020大選及中共二十大

一段時間後,在美國圍堵制共大戰略下,香港作為中共與西方經濟交道的代理站、緩衝區、化妝室、中轉站的功能,將大幅下降,中共必須找一個替代角色以作為補充點。台灣就可能進入中共的眼簾。

這樣說,好像有一個矛盾點。既然美國將向台灣借名片以圍堵制共,加上台灣社會的主體性追求,台灣又如何可能成為「香港的備份」呢?但如果台灣人有能力跳脫二分法的簡單國際觀而用馬基維利現實政治邏輯來看世態的話,應該就能意識到這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有了意識,才可能進行防災準備。

過去曾論及,美國和中共政權將在幾年內達到一種新狀態,主導未來20-30年的亞洲格局。這個時間點,最可能落在2022年之前,因為從現在到那時,有三件事將迫使美國和中共做出各自的決斷:關係到誰是總統的美國2020大選,關係到習近平終身制是否能實現的中共2022年20大,以及台灣的2020大選。

自己的台灣自己長進

在此分析下,從半年到2022之間,視事態演化,美國會向台灣借名片。但借哪一張、如何借,目前尚無定論(請參考本專欄之前兩文),然而必然落在美國大戰略光譜的兩端之中。這光譜的一端是打趴中共、改變中共一黨專政的體制,另一端是繼續承認中共是中國的唯一統治方、但是達到拖延中共全球野心至少20年。但在馬基維利現實政治下,這光譜兩端的中間,存在各種可能的灰度。

可能的灰度之一,就是美國向台灣借用某張名片以助其戰略目的,台灣的安全得到比現在更高的保障,但是對中共對台灣的非軍事利用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中共方面則暫時不提武力統一或一國兩制,退而求其次把台灣視為「香港備份」,放軟身段以卸下台灣公民的心防,以替補香港喪失的與西方經濟打交道的代理站、緩衝區、化妝室、中轉站的功能。

台灣的自由放任,若說世界第一恐怕也不為過。但是台灣的民主法治程度,距離其享受自由的應有匹配度相差甚遠,尤其是法治方面。試問,這樣狀態的台灣,能夠抗禦來自中共的全方位軟性「香港備份」攻勢嗎?

過去已在幾本書、數百篇文章中論及,台灣雖有選舉,但是若政治體制不改,公民意識不提升,台灣是難以長治久安的。這些該改的政治體制諸如「黨府一家」、誰執政誰通吃的「江山觀」,而選民該提升的部份主要在丟掉「政府是用來給我好處」的「百姓觀」,而代以「投票是用來挑選政策」的「公民觀」。

有人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句話來警示台灣人提防中共,但有人想到過「昨日香港、未來台灣」的可能性嗎?「自己的台灣自己救」這句話,應該提升到「自己的台灣自己長進」的高度了。但我不確定多少人知道這兩句話之間的意義差別何在。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