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歸檔:joeykuo

習近平指數——中共兩會的看點

AntiXi2022

2023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本質上之終年、「中華帝國」之元年。而三月初在北京召開的「兩會」,將是新帝國獨裁者走向的最佳觀察點。

習近平的帝國指數

帝國權力要全抓,可由三個層次觀察:黨務、軍務、政務。黨務已經由習近平一手抓;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他排除了所有的非習力量,七個常委都姓習。軍務他早以「軍區改戰區」、「取消三總部」兩個手段,徹底的控制了軍權(然軍人在關鍵時刻是否都聽他的還不一定,但這是另話)。剩下的政務之命運,下場是否如同黨務/軍務,就看這次兩會了。

由兩會可以歸納出兩個「習近平指數」,並以此推斷「中華帝國」的命運,當然也足以供台灣、日本和美國作為接下對應政策之參考。

第一,習近平的帝國指數。「中華人民共和國」這個名字,雖然事實上毫無「人民」可言,但是七十餘年來即使在一黨專政下,究竟黨內還有路線競爭的派別,稍微可沾上「共和」這概念,如毛澤東當年所承認的「黨內無派、千奇百怪」。例如,多年來「黨務」和「政務」多少還處於分權制衡的狀態,但在「帝國」下,習近平推動的是「黨政合一」的回頭路。二十大前,習近平採用的是以己為尊的各種「小組」來剝奪國務院的政務權,但若在兩會上他把這些「小組」予以建制化並歸屬於一個新設的機構,那就等於是在制度上將國務院空心化,變成廁所裡的花瓶、黑道大哥的女人。

第二,習近平對自我權力信心的指數。習近平的內心究竟有多虛?這可以由兩會中的兩個現象做出評估。他若想把「黨政合一」的路線一竿子插到底,從中央到地方,那他就必須得到強力部門:國安及公安的全面配合。理論上,身兼國家主席、黨書記、軍委主席的他,不應該再擔心國安、公安的不忠誠,但他若在兩會中再做出國安、公安部門的實質合併動作,那就反應了他內心對地位的安全還是恐懼的、對社會的穩定是沒有信心的。

李克強團派的最後控訴

國家副主席的人選,也是習近平權力信心的指標。他若心虛,就會安排極弱的應聲蟲。

最不可能發生但卻最有看頭的是:李克強會不會在做政府報告時向習近平射出冷箭。若沒這隻箭,代表的是共青團派已被團滅了;若有,則顯示團派還有一口氣。

「蔣經國基金會」需要重新定位

Taipei22

固然蔣經國基金會自2017年起大量補助全球有關台灣的研究,但是研究的軸線還是趨向於「由中國視角看台灣」,我覺得這不但偏離了蔣經國晚年的路徑,更距離台灣當前的現實政治處境天遠地遠,無論是內部的還是國際的。

蔣經國怎堪成了「國軍遺孤」?

更不用說,該基金會的方針還是不脫蔣氏家族早年的「反攻大陸、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風格。若說該基金會老一代執掌者擺脫不了傳統牽絆,猶可勉強解釋,但到了如今2023年還如此,不就等於後人在「舊情綿綿」之下,把蔣經國降格為「亞細亞的孤兒」、甚至成為類似泰緬邊界金三角的「國軍遺孤」了嗎?

雖然功過未定,但若非蔣經國在歷史節點扮演的角色,台灣今天不會長這樣。蔣經國先生在歷史上是個人物,這點無庸置疑。需要探討的是「蔣經國」這概念的未來性,諸如以下的大哉問:

1. 紀念他的基金會,所執行、補助的項目,應該以台灣為本,還是以中國為本?

2. 換個方式說,各類研究、各類活動的出發點,應該偏向「由台灣角度看中國」,還是「以中國角度看台灣」?

3. 即使以台灣為本,其中「由台灣看世界」和「由世界(人類文明)看台灣」的比重份量?

4. 最重要的,蔣經國基金會的董事會及執行團隊,是否背叛了蔣氏「中共不等於中國」這第一原則?對「中國」的舊情綿綿猶可理解,但移花接木到「中共」身上而變成中共對台統戰的助長者,乃徹頭徹尾對蔣經國的羞辱。

臺灣人珍視落地生根

我們可以推估蔣經國先生在今日會對「他的基金會」做出怎樣的決策。以他晚期至少十年的行為路徑(包括叉路)來做加減積分,我覺得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所提出來的「落葉歸根 vs. 落地生根」對比,應該會得到蔣經國的呼應。

對於蔣經國基金會下個十年、二十年的經營方向,我認為史學界應站出來參與討論,不能讓「蔣經國」這個概念被任何一方霸佔,無論是善意霸佔還是惡意霸佔。

156

中國金融地下水系出問題了

金融如水。金融體系用比喻說,可分為地上水系和地下水系。這兩層水系,都有湖泊、蓄水池、引道、方向、流速等等所有和流動性相關的因素。差別在於,地上的可觀察、可測量、可預估,但地下的不能。引起金融風暴的,往往不是地上水系,而是地下水系。由於事前不容易看到,事後諸葛亮們就稱其為「黑天鵝」,但事實上,只要戴上眼鏡,事前就可看到那其實是灰犀牛。

地下水系枯萎乾涸

30年前,我一個台商朋友在內蒙古買了一塊數百平方公里的草原,準備養馬及騎馬,買的時候芳草滿地,地塊上還有九個「海子」(蒙古語的「湖」), 15年後,寸草皆無,海子都枯竭了,地塊上只剩九個大坑。那是因為那塊草原的地下有個水系,通道的走向和流域都無從得知。反正,地上水都由地下流失了,去了哪裡不知道。

每個國家的金融系統都有地上、地下,這是常態。國與國之間(或說主權貨幣之間)差別在於:兩層之間的總流量比例、流速、流域。以美國為例,美元體系的地下水極大,且貫穿全球;雖然美國政府避諱提到此事,但是,有所感知的人,即使是普通平民,永遠可以從豐富的自媒體當中一窺究竟,近可財富自保,遠可究責政府及機構。

中國則不然。人民幣及外匯的數據,屬於「國家機密」,凡是質疑官方數字者,輕則禁言、封(互聯網)帳號,重則入獄。那麼,中國金融的「地上水系流失至地下水系」的問題究竟有多嚴重?

2月11日,中國網站上出現被稱為「數據挖掘機」的「老蠻」(蠻族數據)之一篇貼文,這位民間學者多年來逃竄於中國各網站上,其預見的指標性極強,且帳號屢禁屢返。此處一字不改摘錄要點如下:

『⋯⋯2020-2022年我國全口徑順差貿易(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及非金融類投資)合計達到了18977億美元,但是這筆主要由民企出口掙出來的順差資金,沒有在任何宏觀金融數據裡體現出來。它憑空消失了!!⋯⋯近兩萬億美元失蹤意味著什麼?⋯⋯這處失血傷口如果找不到⋯⋯第一個後果就是外債會大面積暴雷⋯⋯人民幣就此變成廢紙⋯⋯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都無法得到保證了⋯⋯再接下來,戰爭一定會爆發⋯⋯2023年能不能熬過去,我個人是存很大疑問的。』

中共再也無能「五鬼搬運」

其實這完全不是新聞,早在大半年前,台灣的民間經濟學者已經在熱議這問題了,其中一位正確的指出:「美元和人民幣兩種流動性只有一個方法可以交流,就是經過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但經過央行資產負債表一定會導致外儲變化」。這道理就說明了一件事:2020~2022年間中國官方宣布的外貿順差近兩兆美元,然而期間內也是官方所公佈的外匯儲備數額並未顯現,同時期的中央財政及全國地方財政皆處於赤字擴大狀態,答案似乎只能有一個:人民銀行及國有銀行通過五鬼搬運作帳,用帳外方式把錢挪去填補各種金融窟窿,例如P2P融資平台的數千億暴雷、房地產業暴雷、城投債暴雷等等。

關鍵問題還是,地下水系的窟窿究竟有多大?中國官方數字中,單是地方政府的帳面負債就是70兆人民幣,加上帳外的65兆城投債,這已經超過全國132兆的GDP了。2022全中國地方政府的總收入才11.5兆,單單付利息就吃掉了70%。中央政府的應對是「誰家的孩子誰家抱」,明白表示「地上水系」已枯竭了,再也無能五鬼搬運了。

我依稀看到了朋友的內蒙古牧場。

「疑美論」證明北京窮途末路

AntiXi2022

自2021年初發表《對台統戰由統獨轉向反美》一文(今周刊1269期)至今兩年間,北京對台散播「疑美論」的力道越來越大,花的錢越來越多。但是,這正好證明了習近平班子的對台認知戰陷入了窮途末路 – 統獨議題已經在台灣、在世界變成了一個荒謬笑話,已經不能作為統戰的槓桿點了,因而只能改方向,把經費花在抹黑對手美國上。

當太監開始燒庫房

「疑美論」並不只在台灣做。沿著當年「一帶一路」大戰略的國家,隨著爛尾工程一個一個爆雷,北京的對應工具也是「疑美論」,但手法和對台灣不一樣,用的是「西方對你比中國對你差」認知戰路線,也就是「放棄債務」。這種手法引起中國人民巨大反彈,網上瀰漫著「寧與外人、不與家奴」的叱責聲。這就是人民不懂事了!當年「一帶一路」小國的投資或貸款,帳上記的100元,有30元用到項目上就謝天謝地了,而今一筆勾銷,也不過像是當年太監燒庫房、地方幹部燒糧倉以躲避查帳一樣。記得馬來西亞前首相納吉布的貪腐入獄以及後任馬哈迪撤銷一帶一路項目的歷史嗎?再不銷帳,中共領導層和黨營企業的貪腐馬腳就得全露了。

中共自知已失去信用

北京的全球統戰軸心,由過去的「中國比較好」轉向「美國比較壞」這現象,其實用人們的日常經驗就可看出其中端倪。如果有一個人,一向來都用「我比他好」的姿態應世,突然間整個談吐變為「他比我壞」,你就可以從中推斷幾件事:1. 此人自知已經失去信用了;2.此人已經喪失自信了;3.此人不是家裡出大事了就是沒錢了。

當「中國夢」的內涵由「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變成「美國文化比中國文化爛」之時,人們看到的是時光倒轉至慈禧太后,是的,還有那義和團。誰說歷史不會開倒車?北京、上海的大樓立起來了,但是出入這些大樓的人又被強迫的戴上了人工辮子。

這場遊戲,台灣千萬不要參加。台灣早已脫離那條被詛咒的歷史軌道。再跳進那條軌道的人,不是傻就是壞。

214

恨的哲學

你只聽過「愛的哲學」,用愛來挽救世界上的一切災難,用愛來彌補人生和社會的缺陷,包括那些落在你身上的一切不幸。從來沒人談「恨的哲學」,因為太價值不正確、宗教不正確、政治不正確。

愛有排他性

這可能是近代社會、甚至人類有史以來由於人性虛偽而犯下的最大錯誤。因為,歷史經驗已經證明:恨意的力量遠比愛意的力量更容易產生。想用愛來緩和恨,說好聽一點是杯水車薪、遠水救不了近火,說難聽一點是緣木求魚。

因為「愛」是崇高的,因此用「愛」來包裝「恨」是政治正確的。好萊塢的標準劇情之一就是由愛生恨,然後用貌似愛的姿態和動作,以實現恨的本質。俄國侵略烏克蘭,是不是用「民族大愛」包裝著對歐盟之恨?甚至包裝盒內裝的僅僅是普丁這一個人在權力上升過程中的屈辱記憶?

恨有連結性

看看,少年習近平在文革中所受的屈辱、在紅二代圈子中的自卑,被成年習近平包裝成了多大的一個「民族大義」!恨的力量是巨大的。同樣是一個人,德瑞莎修女的大愛固然在地球各處點燃了蠟燭,但希特勒、史達林、毛澤東、習近平的大恨卻需要以千萬人頭為代價。簡單算數告訴我們,幾百萬、幾千萬顆大愛之心,都抵銷不了一個魔頭的一顆大恨之心。

了解恨的本質、恨的作用,比了解愛的本質、愛的作用,重要數千萬倍!對恨的哲學探討,比對愛的哲學探討,對人類的命運更關鍵。

近數十年來在對AI飛速發展的焦慮下,人類問:機器究竟能不能達到人的意識?一向來的標準是「圖靈測試」(Turing Test): 只要把一個真人和一個機器人放在幕後,幕前的真人通過問答聊天,理性上區分不出幕後哪個是機器人,那就是已經有意識了。我認為這測試的定義是錯的。對的測試應該是:它會不會恨?會不會把恨包裝成愛?

一套以「恨」為核心議題的哲學探討,應該開始了。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