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聯合報

筆尖和書桌:川普世界觀與台灣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出書 – 《密室風雲-白宮回憶錄》,提及川普總統在討論中國及台灣議題時,指著桌上的馬克筆筆尖說:這是台灣,然後指著整張辦公桌說:這是中國。

台灣對這事的反應很膝蓋。指望白宮的親美派人士緘默不語,指望中南海的親中派人士則酸不可支。很抱歉,我個人認為這種制式化的兩極反應,即使不是一種悲哀,至少也是一種遺憾。這樣說,因為台灣社會好像總有辦法通過一廂情願或者嘻笑嘲諷來解決嚴肅問題。

川普的房地產世界觀

當然,這是一個象徵意義極強的小故事,尤其由一向主張對伊朗、中共、朝鮮強硬的波頓口中講出。波頓是個主張軍事解決伊朗、朝鮮的人,並力推以武力在兩週內強迫中共拆除南海島礁軍事設施,否則就法理承認台灣。他書中說川普沒有世界觀,白宮處於無政府狀態(Anarchy)。這景象,配上波頓書中所形容的川普以利為重、期待習近平助他2020連任成功,再加上「筆尖與書桌」的小故事,傳達的信息就是:川普在本質上並不那麼厭惡專制國家。只要符合眼前利害。

波頓對川普的重交易、輕人權的評價,我同意。2016年川普剛選上,我就寫了《川普是不是「小明同學」》一文,並列出了川普的15項交易原則,這點他至今未變。但是,若波頓說川普沒有世界觀,我則強烈不同意;因為,川普雖然有著綜藝表演的特性,但是,他的世界觀主軸極為清晰,反映了二戰以來70年的美國角色翻轉的必然性,只是過去30年的美國總統看不清新常態罷了。這點,可能連川普本人都未必說得清楚,但是,總統是選來行動的,不是選來論述的。

波頓的形容是:《⋯⋯川普(把世界)看成一個一個點的島嶼,就像是一個一個的地產交易“His thinking was like an archipelago of dots (like individual real estate deals)》。這形容我再也同意不過,因為同樣在2016年12月川普剛選上時,我就在《川普的地產世界觀》一文中說:《⋯⋯川普的骨髓是個大地產商,川普主義就是「地產世界觀」;地產的本質,就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的評估。》

台灣就如水岸第一排景觀豪宅

波頓的觀察,就是我當年觀察的翻版。遺憾的是,波頓講完這結論後,書中並沒有進一步的闡釋。但我在近四年前的文中,有這樣的說明:《⋯⋯地產商不會像其他企業一樣,把產品當作自己一輩子的孩子,而是追求每一個項目的獲利了結,然後協助組建「所有權人管理委員會」,擺脫地產商和該項目的最終責任關係,但若可能則繼續賺管理費。在國際關係上,在「地產世界觀」下,每個國家都可視為一棟大樓,每個區域都可視為一個社區;自己的大樓、社區自己負擔管理費,若需要第三方的服務如保全,對不起,請付費⋯⋯

在「地產世界觀」下,倘若川普不了解什麼叫「第一島鏈」,那只要告訴他那就是「水岸第一排」,他3秒鐘就了解了,用不著長篇大論的分析。台灣,對川普而言就是一棟有產權爭議的大樓,他個人不會有什麼偉大的理念來介入產權爭議,但是美國憑什麼不能向這棟大樓出售機電設備和保全服務?何況,台灣是「水岸第一排」內一棟好樓,砸爛了會影響整個水岸第一排的價值和財源。因而,他不會允許任一方做出砸爛台灣的動作,包括台灣自己⋯⋯》。

了解了川普的認知框架,就可掌握他的交易模式。經過這一年來發生的事,台灣不應該糾結於「筆尖與書桌」的論述了,只需做好「水岸第一排」的論述就行了。

台灣已進入五角關係

任何決策,都是基於決策者當時的「認知場景」(MindSet)。所謂認知場景,簡單說就是思維結構和情緒的長期黏合固化後的框限。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社會對國安處境的主導認知場景是所謂的「兩岸關係」。隨著時空推移,才好不容易由「二」進化到「三」,懂得了用「三角關係」看台灣國安,也就是「中美台」三方博弈的視角。

少有人注意到的,從2019年開始,這種三角關係的認知,已經開始失效了。取而代之、正在快速發展的是一種「五角關係」。哪五角?請繫好心理安全帶,那是「美利堅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中共、台灣」這五方。或許用英文來表達比較清楚,五角就是:The United Stat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C)、Chin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CCP)、Taiwan。

這絕不是語言遊戲,而是真實在發生的。明顯的分水嶺啟自2019年10月4日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那場震驚世界的演講,裡面他首度嚴格區分了「中國」(China)和「中共」(CCP),並直指「台灣」(Taiwan)是「中國」及「中國人民」的制度進化的指南針。

中共只是政權,連政府都不算

從那時到今天,美國國會、白宮的各種文件以及發言中,對「中國」和「中共」多有區隔。更進一步的,對「中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使用場景也開始區隔。從國會兩黨議員、總統川普、國務卿龐貝奧、國安會的博明,例子多不勝數。

以最新文件為例:長達16頁的《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此乃美中三公報以及建交四十餘年以來的政策分水嶺,有人稱之為一份「指控書」,有人稱之為美方對中方的「最後通牒」(Ultimatum)。閱讀其翻譯版本,或許也可看出內容之嚴厲,但是不容易探得本文所稱「五角關係」的奧妙。

原英文版內,「China」用了 54 次,「CCP」用了35次,「PRC」用了 76次,「Chinese people/Citizen」用了8次,「Taiwan」用了 5次。最重要的,文件中對「China」、「PRC」、「CCP」三概念的用法並不是通用的,其指謂在上下文的脈絡中,多數指的是三件不完全相同的東西。

簡要的說,文件內中國(China)是一個由地理邊界構成的國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是代表這個國家的政治符號,而中共(CCP)是正在一黨專政統治這個國家的政權,文中五度用「政權」(Regime)而不用「政府」(government)形容中共。

用五角關係才能制定國安

舉幾個突出的例子。在「挑戰」這章的第三小節,明白表達了歡迎「中國China」成為國際的一員,但不能接受「中共CCP」 的方式和手段。再如第四小節中,明白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國家體制在「CCP政權」下走偏了。在「方法與方式」一章中,清晰說明了美國並無意干預PRC的內部治理方式,但是也絕不對CCP的自我論述方式讓步。另有一個重點,文中幾度提到習近平,但是給予的職稱都是「總書記」,而非「主席」或「總統」,關鍵語句是「黨和政府不分,習總書記移除了總統任期制度」。

對於台灣,文中只在「印太關係」中定位台灣,以澳洲、印度、東南亞、韓國、日本等等國家來襯托台灣的角色。 以後美國的國會和白宮,在論述大局時,肯定將越來越區分「美國/中國關係」、「美國/中共關係」、「中共與中國的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代表性」等等不同的認知場景。美國的盟國,勢必逐步跟進。

台灣的認知場景已經遠遠落後了。多數人腦中概念和用語還停留在「兩岸關係」,少數人懂得使用「美中台三角關係」,但幾乎無人懂得與時俱進、用「五角關係」來細膩化台灣國安的戰略及戰術,這對台灣的主體性和國安都是不利的。

急於「去XX化」,不如積極「迎台灣化」

春日的一個週末,新北市偏遠的淡水區、金山區、石門區,幾間國小和職校不約而同的舉辦兒童健跑、戶外賞花、學長返校回饋謀生技能的活動,還有名不見經傳的私人小舞社、結合西班牙吉他師的佛朗明哥舞蹈彩排。

同一個週末,我相信北中南各城市正舉辦著上百場的大中型活動,甚至上千場的小型自發性活動;北部的活動,可能「國際化」、「商業化」一點,南部的活動,可能更「鄉土化」、「草根化」一點。一個週末,若真去統計,全台灣城鄉可能有上萬場各式各樣的自發活動。這些活動有些有原住民元素,有些有中國元素,有些有日本元素,有些有西方的美國、歐洲元素,還有些東南亞元素。不過,台灣地理不大,這股具有台灣特色的力道、尤其是來自年輕世代的自發力道,融合而成一套台灣生活方式,台灣價值的多元包容文化,只是指日可待之事。

台灣原動力都來自民間

喔,忘了講一句難聽的話:以上所描繪的景象,動力都來自民間,而不來自官府,倘若一定要牽扯到政治,那也只能說官府在精神上不反對這些民間活動,因為選舉年到了。同一個短短的一週內,正在進行選舉鬥爭的官府和在野政壇人士,注意力焦點應該都集中在超大型的活動上,而不會放在那些芝麻綠豆但遍地開花的民間自發活動上。

這些芝麻綠豆、遍地開花的民間自發活動,若要歸納出一個特質,就是它們完全不是什麼「去XX化」(XX為填充題,請自由填入「中國」、「日本」、「美國」或其他)的產物,而是簡單樸素的「迎台灣化」的自發產物。

「去XX化」,在台灣是選舉顯學,也是政治權鬥魅影。這已經不需要再證明了,人民再蠢,經過三次政黨輪替,也已察覺以下規律:凡是在野時高喊「去XX化」的人,等到自己執政時一定不再喊「去XX化」,反倒是當時抗拒「去XX化」者下台後,高喊「去XX化」。

如,在野時喊「去核化」者,執政時一定不再高喊「去核化」,在野時高喊「去中國化」者,執政時一定忌諱這個口號;執政時不敢喊「去日本化」者,在野時一定大喊「去日本化」。

這證明了,台灣執過政的大黨,沒有一個具有中心思想,只有隨著權力而變的價值觀而無核心價值觀,沒有發自內心的台灣論述。

台灣人民心中還有辮子

台灣的政黨,只要執政,就必定與民間的生活方式脫節。這顯示了,台灣的主流政黨生態,都還處在一個「以權為本」、「以利為本」的狀態。這是一種次文明的狀態;有沒有一人一票,有!有沒有政黨輪替,有!有沒有和社會、人民的自發活動力、生命力結合,沒有!這就是次文明,一種倒退力和前進力糾纏掙扎的狀態。

那麼,大哉問來了。為什麼次文明政黨可以在台灣成為主流政黨?這顯示了台灣人民雖然不蠢,但也還不夠清醒,他們雖然「察覺」到了「以權為本」、「以利為本」的特質,但是還沒有「看穿」或「看透」,每到了選舉時,就情緒沖昏了腦袋。這也不得不說,台灣人民心中還有辮子,或是「XX的五十道陰影」。

還在搞「去XX化」(填充題)者,其實並不自覺台灣素民,尤其是年輕世代對他們的厭惡已經接近極致。素民及年輕世代正在積極的進行天然無邪的「迎台灣化」,那是一種容不下任何極端「去XX化」的生活態度。2018、2020將證明這點。

戰爭的定義;和平的對價

戰爭對台灣是一個實質的威脅,但在台灣討論戰爭卻是一種禁忌、一種失去朋友的最快方法。事實上,本文的第一句話,寫出來就已經政治不正確了。

「戰爭」兩字成為禁忌,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它會讓人聯想到流血和死亡,而這兩者直接觸犯了台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 安定及長壽。迴避禁忌語,替代詞就是諸如「國防」、「國家安全」、「追求和平」等等迴避現實的抽象詞。但事實上,「會不會打仗」是所有台灣人都在問的問題,只是怕被別人視為政治不正確或膽小,而寧可把憂慮藏在內心最深處,導致社會無法理性討論。

「戰爭的定義」不能不討論

這種對戰爭不敢討論、甚至想都不敢想的心境和語境,以及其帶來的政治氛圍,我認為正是台灣國防的最大缺口。任何敵人,只要掌握到了這個缺口,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收服台灣。這個道理,以當下大家最熟悉的病毒疫情為比喻,最容易理解。所有國家防疫的成功度和失敗度,都跟是否隱瞞真相、是否迴避事實這兩個函數直接相關。台灣這次防疫算成功,但讓我們問一個問題:台灣政府和社會,是否有面對病毒時一樣的勇氣,來面對戰爭的威脅?

由於忌諱,台灣目前對「戰爭」這件事的主流論調有兩種:其一,相信台灣只要不惹北京,就不會有戰爭。其二,相信台灣只要落入戰爭,白宮就會義無反顧的馳援。

這兩種論調,其實都於事無補。因為,第一種種論調者大多迴避了「和平的對價」這問題,而持第二種論調者大多迴避了對「戰爭」的定義。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和平」是有對價的。請問,「和平第一」論者,願意赤裸裸得面對「對價」這問題嗎?列出來、寫下來,讓社會來面對、討論。應該問的至少有以下幾項:

1)你有沒有對和平的底線?

2)底線是什麼?唾面自乾?刀到脖子才反抗?不流血原則?

3)台灣單方的和平底線,是否足以防止戰爭?

「和平的對價」不能不思考

另方面,也有幾個問題就教「白宮必援」論者:

1)什麼才算「戰爭」?擊毀一架戰機、一艘戰艦,算不算?戰爭的層次太多了,從武裝騷擾/製造內亂,到航線封鎖,到奪取外島,到軍事癱瘓,到基礎設施破壞,到局部登陸佔點,到全面登陸,哪個層次才符合你對「戰爭」的定義?

2)台灣自己得先流多少血(死亡多少人),美國才會抵死防禦台灣?一人?十人?百人?千人?萬人?如果妄想台灣一滴血不流,美國大兵就先來替台灣人死,是否太天真了?

3)如果流血的是你自己或親人,你願意嗎?Yes or No?

這篇文章,不是隨意下筆的,而是三年來與無數政界人士、社會賢達、軍方人士、社會菁英、青年朋友交流「戰爭及流血」這個話題、被吃了好幾驚之後,覺得台灣不能再不點破問題了。如前所說,迴避問題的心境、語境、氛圍,就是台灣國防的最大缺口,而這個缺口是再多的硬體預算、再多的保證、再多的政治宣傳,都無法補上的。

抱歉直話直說,台灣各界無論持什麼政治立場,如果不願、不敢公開理性的討論「戰爭的定義」以及「和平的對價」這兩個議題,那所謂的立場都不過是在掩耳盜鈴罷了。惡事若不幸發生,那將是「迅雷不及掩耳盜鈴」的態勢,現在不做理性探討、誠實面對以上所提出的幾個問題,臨場才隨機應變求自保,應該是來不及了。

習近平現在需要蔡英文,川普也是

近來北京對台灣的武嚇動作增加,據報AIT 理事長莫健三月初訪台時也說,「台灣有必要全面備戰,而且最好要馬上做,才能因應最壞的突發情況」。

台灣有一部份人認為中共在其內部的政治、經濟、社會、病毒疫情壓力下,承擔不起對台動武的後果;另一部份人則擔心恰恰因為上述的壓力,反而提升了中共對台蠢動的機率。美國諸多智庫,論述這兩種看法的人士也各自大有人在。

本文並不想涉及上述辯論,而想提出一個截然不同的切入角度,就是:不管這兩種看法哪種比較接近真實,當下的習近平,政治上需要蔡英文來幫他脫困,某種程度上,川普也可以靠蔡英文來減緩政治壓力。原因論述於下。

川習兩人已被大局逼到牆角

在武漢疫情爆發之前,美國和中國實質上已經進入了大戰。而疫情的全球大擴散,配以油價戰和併發的金融危機、經濟生產斷鏈危機,整個世界都連帶的捲入了美中戰局。雖然形式不是熱戰,但它已經具備了「世界大戰」的大部份條件:國家被迫選邊站、全球人民面臨死亡威脅、生產力斷鏈、未來幾年前景陰暗、國際進入零合狀態(zero-sum)。因此,事態可能在某個陰錯陽差之下,引發熱戰。

在美中大戰的棋盤上,台灣一直被雙方當作棋子,而台灣內部也在「應該配合哪方多一點」這件事上出現分歧,幾近不可調和。棋子身分讓台灣很多人心裡不舒服,但如今,大局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戰略的空白區,或可使台灣由棋子轉化成為半個棋手。做不做?如何做?的確需要進一步分析,但首先是要看到這個政治戰略空白區。

由於兩年來美國對中國的圍堵、加上疫情帶來的全球危機、附以連動的石油價格戰和二戰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以及實體經濟斷鏈威脅,美中兩國的攤牌時刻越來越近。川普和習近平兩人各自最關心的事情都已經被大局逼到牆角,退無可退。川普必須保住的是他8個月後的連任,而習近平必須保住的是他在中共黨內已經鬆動的權力地位。兩方原來都還有時間慢慢盤算,但在當下世紀大危機下,兩人都沒有時間了,都沒有拖拉餘地了。換句話說,兩邊進入熱戰狀態的可能性越來越高了。

這次可以是台灣叫價

戰略界的共識是,下一次世界熱戰的最可能引爆點有三個:波斯灣(伊朗)、南海、台海。台灣即使不是份量最重的,至少也佔三分之一的機率。台灣希望熱戰嗎?希望熱戰首先發生在台海嗎?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讓我們問兩個問題:

1)已經各自被大局逼到牆角的川普和習近平,主觀上樂意看到美中熱戰發生嗎?或是他們都需要比八個月更長的時間來做下一步的盤算?

2)台灣有沒有能力發展出一套論述,以及一套行動方案,以同時為川普和習近平政治緩壓,並且進一步鞏固台灣的主體性?

川普和習近平,當下都需要蔡英文。我認為,川普未必體會到這一點,但習近平一定是心裡雪亮但有口難言。川普是交易家,但習近平何嘗不是?交易的關鍵是對價,過去是美中之間叫價,但這次可以是台灣叫價。新形勢下,川、習過去對台灣不能讓的,現在未必不能讓。

長期以來,台灣都只在克制自己不做「麻煩製造者」,從來沒機會奢望自己可做「和平製造者」。半年前,若說台灣可以主動製造區域和平,想來沒人會相信。但半年前若預測世界會變成今天這個樣子,也不會有人相信。世界變得這麼快,台灣人的腦子也得跟著變快。當然,此事的對價和細節需要進一步分析研判,但若判斷可試,5/20是個不錯的日子。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