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蘋果日報

一本總統府不用看的書

七月29日,八旗出版社舉辦的新書《被迫一戰 台灣準備好了嗎?》新書視訊座談會中,一位讀者在僅僅看了書名之後反應:總統府在方方面面已經準備得很完整了,因此你這本書是多餘的。

作為作者的我的回應是: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2016-2021年對大局的前哨感知和預先對策,總統府早就一路追蹤看過了,時勢變局下的對策也都做的差不多到位了,因此總統府不需要再看這本書。倒是你,作為一個台灣人,你準備好了嗎?

每個人都須對自己負責

這位讀者的反應很典型,用我的語言來說,就是一個「老百姓」的反應,而不是「公民」的反應。「老百姓」的特色就是:政府是用來照顧我的,只要政府做到位了,就沒有我的事了,天塌下來有政府頂著。

而「公民」的反應應該是:政府做的差也罷、好也罷,都有我的一部份責任,每個人都須對自己負責,好了不需要謝政府,壞了不要賴政府。政府是你選出來的,是不是?政府的開支都來自你腰包裡的錢,對不對?

因此我反問該位(只看了標題的)讀者,你準備好了嗎?面對戰爭的威脅,你背上背的是一把掃把,還是一把來福槍?

這本書是寫給平民看的。政府看也罷、不看也罷,看懂也罷、看不懂也罷,和手中有選票的平民看不看、懂不懂,是兩回事。台灣要主體性、台灣要安全,責任你我脫不了,政府是用來反映你我意志的,是不是?

國家的素質,決定於平民的素質,不管政治體制是民主、集權還是混合政體,不管領導人叫蔡英文、習近平、李顯龍、川普、拜登還是梅克爾、杜特蒂。

每個人都得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某一國的國民;每個人都得具有對自己負責的主體性,然後國家才有主體性。缺少自我主體性的個人,只有四種下場:順民、庸民、愚民、或刁民;這四種民,統稱為「老百姓」。而,徹底沒有主體性的國民,結果就是奴民。太多「老百姓」+ 「奴民」的結果,就是集權的溫床,現在地球上的代表國家叫做中華人民共和國。

台灣的主體性前途,不是由「政府」來保障的,而是由選出政府的你我公民來保障的。如果你還沒有兒女或你的兒女還沒有投票權,那你就是你兒女未來的代表人。話說極端一點,你沒有做順民、庸民、愚民、刁民的資格,如果你認為你交了一點稅,你就有資格凡事要求政府、依賴政府,那麼你是一個主體性很薄弱的人,變成奴民的可能性很大。

公民是一種認知狀態、自主角色定位的功夫。靠的,是你自己,既無天賜,亦無天權。你選擇生活在一個地方、選擇了某種價值,就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期待你自身之外的威權;心裡想的、口中說的、行為做的,就得問心無愧的儘量求一致。

擺脫你的「老百姓」意識

什麼叫準備好了?那就是你在概念上分清楚了、邏輯上不矛盾了、方向上做出選擇了、行為上做到位了。對於不講道理 、不講邏輯、連溝通都不願溝通的人,你就清楚的表達態度和立場。對於對你施暴的人,你就必須有流血的準備。

對於等待、寄託於別人來替你流血的人,那多半是順民、庸民、愚民、刁民,甚至奴民。不是公民。

台灣若戰,是被迫的。但不能因為被迫,就不備戰。備戰,是全體公民的事,政府只是公民意志的代表。在一群不備戰的人民之下,國家是沒有基礎的。你以為北歐是祥和的,你知道挪威、瑞典的祥和是用多少流血的意志在支撐的嗎?你印象中瑞士是中立的,你知道瑞士多數家庭都有槍、人人必須接受射擊訓練嗎?你以為台灣人的世界知識夠了嗎?你以為由這樣的台灣人選出的政府的意識到位了嗎?

台灣的主體性要有前途,勸你,第一件事就是擺脫你的「老百姓」意識,不依賴政府、不吃政府,做個公民!

請玩政治,不要玩政黨

病毒疫情,在全球的多數國家,早已由醫療衛生問題,變成政治問題。這一點都不奇怪,甚至可視為正常狀態。

奇怪的是台灣,連「政治」都不會玩,只會玩「政黨」。政黨互鬥,只是政治的一部份;把一部份當成全部來玩,顯示的只是低水準甚至弱智。有一句損人的話來類比這個狀況再合適不過:「看看你自己,窮得只剩下錢了」。

政黨互脫內褲醜態

政治這領域,玩得好可以稱為一門藝術,即使到不了藝術的層次,玩家至少可玩到雜耍的最高境界。我們都見過雜耍高手同時用八根竹竿轉動八個盤子,一個都不會摔下來。而低能的雜耍演員,連用一根竹竿轉一個盤子都會摔破。

而台灣這次的疫情/疫苗政治,不但把盤子摔破了,竟然連褲帶都給扭鬆了,展示出了內褲。政治有陣營,陣營之間有攻防,那是常態。然而,陣營中人將常態自我降格為醜態,那就代表台灣的政治,窮得只剩下政黨互辱了。

不知道該怎麼說,只能再用一個比喻。曾有人問我,跑了那麼多地方,如何評價一個城市的水準?我用經驗回答:當你在某個城市隨意逛街的時候,下水道不臭,那就是一個進步的城市。

那麼,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政治水準?當國家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對峙的政黨還能在解決方向上找出最大公約數,那就是一個進步的國家、進步的政治。

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媒體水準?當那個國家的政治窮得只剩下政黨互辱時,媒體還能保持冷靜,客觀多角度的進行報導,那就是一個進步的媒體。反之,若媒體變成政黨陣營的擴音機,那就是自我降格成為了黨媒。

如何評價一個國家的人民水準?當那個國家的政治窮得只剩下政黨互辱時,多數人在社交平台上還能容忍不同意見,那就是一個公民社會。反之,那就還是一個無知百姓的社會。

請做一名公民而非怨婦

以台灣的國際處境,加上一個無時無刻不在打壓台灣的敵手,台灣需要玩政治,玩得越淋漓盡致越好。但是,台灣需要把政治玩成一門藝術,至少也得玩成雜耍高手,而不能把政治玩到只剩政黨互辱、潑婦言行、自露內褲顏色的地步。

現況已如此,如果你在媒體工作,無論職位大小,請提高你的水準。如果你活躍於社交平台,請做一名公民,而不做怨夫怨婦。

最重要的,如果你在政界,請做一位政治家,至少也得做一名政客,不要淪為圓謊家或辱國者。

北農疫情與基隆河空難

2021年6月的北農疫情,和2015年2月的復興航班墜落基隆河事件之間有何關聯?

關聯的意義大了去了。不但大,而且大到了必須深刻檢討台灣政治體制的地步。

災難不分轄區;病毒不認戶口

2015年2月6日上午10點56分,由台北市松山機場起飛的復興航空班機,墜落台北市南港區、內湖區與新北市汐止區交界的基隆河中。這架飛機的墜落點,如果再往前一百米,那就是「新北市」的行政轄區,但它落在了「台北市」的行政轄區河面。

2021年5月爆出疫情的「台北市」萬華區、六月染疫的北農第一市場,跨過華中橋,就是「新北市」的地界,距離可能僅僅一公里。台北市的市長叫柯文哲,新北市的市長叫侯友宜。

病毒不認祖國,更別說認行政轄區了。同樣的,人流也不會認行政轄區,台北市的居民隨時可到新北市消費流連,反之亦然。小小台灣,用行政轄區為單位來切割疫情,邏輯和概念上就是極為荒謬之事。病毒沒有戶口,只有人才有戶口。

回顧基隆河墜機事件,就知道在大型災難面前,以人為畫出的「行政轄區」來解決問題以及追究責任的荒謬了。雖然是飛機,但墜落在河中淺灘,半截在水上,半截在水下,從救援角度,與其說是空難,不如視為船難。而台北、新北,由於行政轄區不同,處理空難、船難的SOP手冊內容就是不同。

新北市的「空難」SOP 下有「申請國軍支援」的步驟,而台北市沒有。新北市也有「海難災害防救對策」,其中明文規定 「連繫協調國軍應變指揮中心、海軍基地軍區、海岸巡防總局」,而台北市的手冊中則沒有這一項。如前文所述,倘若該次復興墜機點向前100米而進入「新北市」的基隆河面,而且現場局面判定為「類淺海船難」,救災成效是否可能不同?或者,台北、新北的「市長」、「副市長」們,面對慘烈的災情,第一時間不分彼此,集合各自「SOP」中的要點,是否國軍、海軍的救災專家及設備可能改變救災結果?

「中央/地方」互相卸責

復興航空墜河事件,凸顯了台灣的「中央/地方」體制、行政轄區各管一攤的荒唐。那麼這次的萬華疫情、北農疫情呢?台北、新北,兩個相連的彈丸之地擠進了800萬人口,竟然沒有一本「聯合救災手冊」,竟然一個「SOP」通「中央」,一個不通「中央」,而「中央」就在台北市內。不要說用Line 或用電話了,就算是騎上腳踏車,20分鐘也從「地方」趕到「中央」,或由「中央」趕到「地方」進行溝通了。

多年來痛斥的「中央以預算箝制地方、地方以選票威脅中央」台灣政體,這次在防疫、疫苗問題上,再一次的爆光其本質問題:中央和地方之間、地方和地方之間相互甩鍋,比賽甩鍋的技巧。

在如此體制、如此習慣下,看來台灣最需要的是:肩膀。

病毒體檢台灣記

在台灣全體人民上下通力合作之下,台灣享受了18個月的世外桃源生活。但塞翁得馬,焉知非禍,集體榮譽感之下,一個小破口,集體頓時陷入了歇斯底里。5月中開始的社區感染,至今才一個月,台灣社會的集體反應,揭露了以下幾個事實:

1. 台灣社會的僥倖心理普遍而強大,或說好聽一點,台灣人對世界現實的「免疫力」極強,永遠可以對世界大事「置身事外」,以觀戲者自居,直至發現自己其實也是戲中人。這是一種奇特、具有台灣特色的心理機制。

2. 當下,幾乎整個社會,包括執政黨、在野黨,都在以政治思維替代科學思維。這提供了敵意方中共一次絕佳的見縫插針的分裂統戰機會。

3. 台灣人民,在承平時期,尚能展現某程度的「公民思維」,但一旦落入全面威脅的時刻,根深蒂固的「百姓思維」立刻取代了公民思維。

4. 「公民思維」的要素是一種「沒把民選政府監督好乃選民的失責」的意識。「百姓思維」是一種「政府就是用來照顧百姓的,政府失職失能完全是政府的責任,與百姓無關」。前者是一種成年人的態度,反應模式是「一起探討解決方案」。後者是一種嬰兒的態度,理性可以在一秒鐘之內被情緒壓蓋,「給我疫苗,其餘免談」,完全忘記了18月桃花源時期自己就是拒打疫苗的那個人。

5. 因此,台灣陷入了「究責先於探討解決方案」的狀態,事後諸葛亮紛紛跳出。最令人難受的是,「事後諸葛亮」中有許多是一年前由世界各國「逃難投奔」桃花源或鼓勵親友「返台避難」的人士。另外,當時拒打疫苗的人轉身變為事後諸葛亮的人也不少。

6. 台灣政府體制,繼承自一個當年治理一千萬平方公里、5億人口的體制,穿在小小3.6萬平方公里、人口僅2350萬的島國上,如此一件大衣,壓得台灣氣都喘不過來,遑論快步向前了。上層五院,比美國還多;大法官人數比美國還多;20幾個部會,比美國還多;將領人數比例世界第二(僅次北韓);九層管理機制(九合一選舉)。如此當初為中央集權設計的複雜政治結構,在插入一人一票機制之後,先天集權與後天民主之間的矛盾成為不可調和,集權利益與社會利益相撞,無可避免的產生了「左右來回推、上下交相賊」的局面;「迂迴集權」與「民粹主義」之惡性博弈循環因而自然生成。

7. 傳統農耕社會下的倫理習慣,還深植於台灣人心。加上三百餘年的殖民地自我形象,使得台灣社會嚴重缺乏從「作為一個人」的深度探討自己生存的意義,以及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該具備的理性、科學的全局觀。

8. 疫苗之災,凸顯了在以上背景之下,台灣主政群,從中央到地方之科學決策不足,人民從「百姓」進化到「公民」之間的落差,「迂迴集權思維」與「民粹思維」之間的對撞,以及最致命的:惡質選舉文化的無所不在。

9. 例子無數,此處僅舉一例:在疫苗施打優序這問題上,當科學、政治、人道、倫理、經濟五方面發生衝突的時候,當國運與家庭幸福出現矛盾的時刻,政府怎麼決策?個人如何選擇?

疫苗遲早會到來,但不會一次來五千萬劑供全民施打。從科學角度,首要任務是切斷傳播鏈,如同對付森林大火。從人道角度,需優先照顧弱勢。從倫理角度,我的老爸媽理應優先。從經濟角度,該保護事關全民生計的關鍵產業。從政治角度,個人、本黨的政治生命及下一次選票才是重點。

科學上,病毒傳染的形態不只是單鏈條,而是網狀的,因此不能停留在鏈條思維或格子思維,而必須用網狀思維。網絡的要害是節點(Nodes),應用在疫情上就是:1. 陌生人接觸頻率;2. 流動頻率。疫苗供應不穩定下,力氣只有用在刀口上,也就是上述的「節點」,才能發揮最大的切斷效果。

10. 病毒無祖國,病毒不挑身份、不挑貴賤、只挑節點。但這與人道、倫理、經濟、政治的優序是有衝突的。請注意,這衝突不會只發生在這一次,以病毒的變異速度,疫苗研發計畫將趕不上變化,未來至少兩三年內,台灣除非鎖國,否則你將長期處於上述的抉擇。台灣政府、台灣人,你是打算理性對待,還是選擇把台灣玩死?

此次病毒破口事件,等於對台灣社會、人民意識、政治體制,做了一次總體檢。對於台灣社會的各種臨床症狀,除了找解方,其實也應該出台一份病理學的報告。

疫情不是台灣的罩門。政治遺傳才是

從1980左右到今日2021,台灣經過無數政治、社會、經濟大風波,跌跌撞撞中實現了許多讓自己人叫好、國際間豎起大拇指的進步。但是,台灣有沒有那種永遠止步不前、只會原地打轉、消耗國力、傷透民心的痼疾呢?

當然有。而且每次出現大風波、大事件時,其中必然有這些痼疾的蹤影。十年來我說過幾十次,無論台灣的痼疾多嚴重,只要再給台灣30年穩定的國際環境,隨著世代的淘汰,台灣一定成為名符其實的寶島。但關鍵問題是:這個地球、這個世局,會不會給台灣30年的穩定大環境?如果這個穩定的條件不再,台灣人是不是不能夠再依賴自然演變的紅利,而應該自我以濃縮的方式了斷那些痼疾呢?

台灣該動一次外科切除手術

期待痼疾隨著自然演變、世代交替而自然消失,這是一種「內科治療」或「養生調養」的思路。而濃縮了斷痼疾的思路,就是「外科手術」。內科還是外科?就是擺在今天台灣人眼前的選擇。

2021年的疫情起伏,又是一個反映痼疾的案例。台灣人是繼續像過去一樣,發生時罵罵咧咧,事後船過水無痕,還是藉著這個案例,動一次外科手術呢?這,乃台灣人的自我選擇,賴不得別人。

先不打自招,以下文字的大部份並不是今天寫的,而是4年前2017年寫的。但正因如此,更加證明了台灣的痼疾並沒有因為其他方面的進步而有所減緩。我把這些痼疾歸咎於台灣的政治遺產:肉桶政治。從1980年代一直到今天2021年,政黨輪替了幾番,肉桶政治還是肉桶政治,否則怎會稱為「痼疾」呢?

肉桶政治,國家GG

導致一個國家淪喪到無法翻身的,有三種極端。民粹政治走到極端就是暴民政治,菁英政治走到極端就是寡頭政治,而肉桶(pork barrel)政治走到極端就是制度性的自肥和分贓。三者中任何一者走到極端,這個國家就GG了。GG是遊戲用語,Good Game,表示一個玩家很用力玩遊戲,但終於因為不知改進或亂搞亂來而鞠躬出局。

這三種政治雖然各有其名,但若從臨床病徵來看,肉桶政治是共同的病像。若不是肉桶自肥分贓太明顯,一般的民粹政治也走不上暴力之途,菁英寡頭也可能被人民忍受。

蔡英文出任總統、民進黨完全執政以來,做出的一連串改革動作,坦言之,其唯一的合理性基礎,就是拆除國民黨時代、已經深入國家機器肌理的肉桶政治。請試想,黨產清算、年金改革、司法改革,固然背後也有民粹怨懟、糾正菁英把持的社會推動力,但是真正拿得上「民主法治」檯面的客觀理由,難道不就是對長年肉桶政治自肥分贓的解構?

邏輯的結論只能有一個:蔡英文作為總統身兼民進黨主席,在行政院長也由她直接指派下,倘若在遇到台灣內政大事時,無能或不願解構該事件的肉桶肌理,而只是讓肉桶內職位互換,或A肉桶換為B肉桶,幾件大事下來,她就GG了,民粹動力和菁英形象都無力回天;更糟的是,台灣人民眼睜睜得看到歷經兩大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都無能無願解構台灣的肉桶政治結構,這將導致進一步的青年喪志、企業外流、人才佇足,台灣也就GG了。

肉桶政治的聚落何在?一曰政黨,二曰機構,三曰幫派。其隱密性,三大於二,二大於一。

肉桶聚落三之一:政黨

先說最明顯的,一眼就看穿的,政黨肉桶。最早的國民黨,不但好康吃盡,還要巧立各種名目收費勸捐,部分補貼同黨、部份納入私囊;這也是今日民進黨追索不當黨產、追溯某些個人或家族責任的合理性基礎。前民進黨籍總統陳水扁,導致其入獄的各種原因中,也有濃厚的政黨肉桶成份。而近日的「前瞻計畫」預算的分配,其中政黨肉桶成份也招人起疑。政黨肉桶是最明顯的,因為「數字會說話」,只要拿出那句記者界的名言,「順著錢摸」(follow the money),脈絡大致可尋。

肉桶聚落三之二:機構

其次是圍繞著「機構」的肉桶政治。不用說大家也知道,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國營企事業的採購和壟斷性販售,如台電公司和中油公司和其他無數大小不等的國營單位;除了採購和販售,若再細分,無數公有財團法人、基金會、協會的預算和人事,也都在機構肉桶的聚落範圍內。

2014年的一個例子:815全台大斷電,其處理方式幾乎就是一場機構肉桶的標準戲碼。一字排開鞠躬謝罪下台的高層人士,多數的真實下場不是「反向高升」就是「如如不動」,再不濟就是「轉桶」,A桶轉B桶,大桶轉小桶,轉到那些早已被馴化的國營事業或財團法人。幾乎各個都是林書豪,尼克隊轉火箭隊罷了;與林書豪不同的是,「林來瘋」靠得是真實球技、真實的積分數據,而台灣的機構肉桶隊員能夠不斷轉桶的底層邏輯是「權來瘋」或「錢來瘋」,靠得是過去權力派用脈絡和預算服從的業績。

肉桶聚落三之三:幫派

第三,最隱晦的,就是幫派肉桶。當然這裡的「幫派」指的不是四海竹聯天道盟,而是往往跨政黨、跨意識形態、跨公部門/私部門,遊走於某個領域、橫跨產官學的菁英同盟,例如大家朗朗上口的「交通幫」、「財金幫」,還有社會不太意識到的如「科技幫」、「工業幫」。

台灣的政策,多年來老酒裝老瓶,距離世界的前段班越來越遠。是沒知識嗎?不會吧,台灣的產官學人士中的博士比例,不是世界第一也是第二。是不懂方法嗎?也不會吧,所有的社會、經濟大議題,哪一次不是把全世界的方法都收集起來爭論?那麼,為什麼只要是「政府」這玩意插手的領域都一律的落後?為什麼金融領域會落後世界前段班十幾二十年?這已經不是前述的「國營機構肉桶」所能解釋得了的,因為金融行業早已有相當比例的私人家族在經營。觀念和作為上的落後,恐怕只有長年盤據領域、內部繁殖、跨公跨私的「財金幫」生態才能解釋。

科技、工業也有幫?

再說到非公非私、既公又私的「財團法人」如工研院、資策會,過去固然有其貢獻,但在常年的高層官派和財政預算下,不僅喪失了世界新經濟轉型的應變能力,而且弊端叢生時有所聞,甚且淪為科技幫搏擊上位的「中途之家」或出事下台後的「回收再利用」?淪為酬庸安置處所。工研院及資策會今天依然是台灣科技人才最集中的機構之二,然而由於結構陳舊,方向凌亂,困住了數千名新生代、中生代科技人才。我常在想,如果把這數千人才送到以色列發揮,或者乾脆把工研院、資策會外包給以色列經營管理,這些人才不知道可在世界上發揮出多大的光芒。但現在,他們都在幫派肉桶政治的走馬燈昏光下,逐步向著凋零老兵蹉跎前行。

再不解構肉桶,台灣就來不及了

這樣說,會得罪許許多多人,我知道。但是我覺得不明說已經不行了,因為再不解構肉桶,台灣就來不及了。許多身在肉桶中的人,都是好人,他們鞏固所在肉桶的出發點甚至都是善意的,然而,如同我們都聽過的那句真理:壞人做壞事理所當然,最怕的是好人在體制下不能做好事,甚至不得不做壞事。對這個道理,我們都要戒慎恐懼,尤其是社會菁英。

台灣快要來不及了,多年來吃老本,在社會動力上、態度上、行動力上,與國際前段班越差越遠,不能再自欺欺人了;沈痾僵局之下只能動手術,任何「內科式的調理」,沉痛得說,原來就已經微薄的政府預算,只會被種種肉桶政治結構一點一點的吸啄殆盡。肉桶政治,無論是上述三種的哪一種,若再不做手術式的解構或切除,最終將把台灣的民粹推向暴民政治、或菁英政治變成寡頭政治,與大家好不容易取得的一點民主和公民意識,背道而馳。那還談什麼前景和主體性呢?

「轉診」後的台灣

台灣這個肉桶病號,已經由「國民黨醫院」轉診至「民進黨醫院」一次,後來又從「民進黨醫院」回診至「國民黨醫院」,現在再度轉診至「民進黨醫院」。不論這個病號的病因來自何處、起自何時,當下所在醫院和醫生們,都沒有抱怨的權利。醫好它,使它重新散發活力,就是你的責任。醫不好,只有三種原因:

1.) 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回生乏術;

2)你的醫術、醫德不行;

3)醫院內醫生派系內鬥、肉桶利益綑綁,把病人推來推去,每推一次就折騰病人一次,直到無治。

上述三種肉桶就是三個大染缸,讓原本或許懷著改革大志進入政治或公務領域的人,用不了多久就會習慣而「不聞其臭」。請問小英總統和她所帶領的民進黨,倘若上述三種肉桶政治的肌理不除,所有的「改革」對台灣的發展前景有「治根」的作用嗎?即使國民黨徹底從台灣消失了,倘若民進黨在其梁山泊派系生態下,開始繼承幾十年來的自肥分贓高層利益結構,全面剪枝嫁接「肉桶政治」,台灣就準備GG吧。

台灣值得一個「非肉桶型」政黨

現在斷言還過早。但是,每一次的政策決定,每一項的立法決定,每一盤的人事佈局,都在考驗著全面執政的民進黨、總統、行政院長、立法委員們,究竟是遠離了肉桶一步,還是向肉桶靠近了一步。我們是多麼的希望看到,台灣出現一個「非肉桶型」的政黨啊!》

以上寫於2017,當下是2021。再度請教讀者大德,你覺得台灣的政界靠「內科調理」有用嗎?或者,你寧可看到一次「外科手術」?值此中國共產黨謀台孔急之際,肉桶政治正是其上下其手的最佳土壤,統戰的最高境界就是見縫插針,肉桶政治下的縫隙太多了。

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對肉桶政治這政治遺傳動手術,不論經濟上有何亮點,台灣會GG。不知總統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看法如何?年輕世代的看法又如何?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