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蘋果日報

鳳梨烘龍蝦佐紅酒配包子?

Taiwan_Fruits

比較遺憾的是,到現在還沒看到哪家餐廳推出一道新菜:鳳梨烘龍蝦佐澳洲紅酒配包子。

也遺憾沒看到哪家以「鳳梨酥」為名但實際上是「冬瓜酥」的食品廠,宣佈改用真鳳梨。是的,我明白一些國外市場比較喜歡冬瓜的口味,但真鳳梨就不能研發出市場所愛的口味嗎?或是太懶了?消基會要不要地毯式的查驗一下所有的「鳳梨酥」,開罰所有以冬瓜矇混為鳳梨的廠商?

好像有點在說笑,但我可以結結實實得告訴你,如果消基會依「不實廣告法」責令相關廠商將「鳳梨酥」正名為「冬瓜酥」,中國負責台灣蔬果進口的海關,下一次就會在冬瓜皮上找到細菌或蟲卵。

ECFA對中國的意義大於對台灣的意義

我要說的是,台灣又再度中計了,而且中計的門檻越來越低。2019年還需要習近平出面說「一國兩制的台灣方案」,台灣社會才會中計。2020年,還需要派出戰機到台海觀光,台灣社會才會中計。到了如今2021年,竟然只需要打個「鳳梨牌」,就足以使台灣社會聞風起舞了。

道理說了幾十次:中共的最高「犯台原則」,就是擴大台灣內部的藍綠、統獨對立。2019年習近平在慌亂急就章下發表的「?台灣同胞書」之後,我寫下這段:『⋯⋯台灣社會,如同事前編好了程式一般,膝蓋式的反應如噴泉一般的射出;藍綠、統獨的對立,再一次在北京按下按鈕之後引爆⋯⋯』。

現在連「包子」本人都不用出手了?低階海關的幾個小動作,就可以製造出過去需要總書記或軍委出手才能達到的效果,台灣社會提供給中共統戰的性能價格比也太高了吧?比特斯拉的股票性價比還高。

評估中共的行為,我一向有個基本準則:戰略上不可低估,戰術上不可高估。

此次的抵制台灣鳳梨事件,只是一次貨真價實的戰術行為,而完全不可與空軍擾台、政治局常委發言等戰略行為相提並論。

不但只是戰術,而且是失控的戰術!其透露出的訊息是,中共對台灣的決策系統,已經出現了多個層次的斷點,大大的失靈了。以高層對台灣的了解,不可能以如此低級地得不償失的動作來嚇唬台灣。比較可能的背景是:高層忙於大事及互鬥,中層的部局級幹部陷入消極怠惰,底層對台工作部門看到前陣子發自高層的抵制澳洲紅酒及龍蝦行動,依樣畫葫蘆、自以為高明的做出邀功的低級舉動(有點像交警為了日常績效,而濫開罰單湊數)。或者是:地方政府官員眼見全國外匯預算吃緊,財政羞澀,連鳳梨這樣的小項目都能砍則砍,至少還能以「政治正確」為理由向上級交代。

相較台灣鳳梨,抵制澳洲的龍蝦及紅酒,則屬於較高層的決策,帶有若干戰略意義。澳洲屬五眼聯盟的要角,帶頭反共動作頻頻。但即使如此,在當前全球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的經濟形勢下,中共在戰略上也不敢抵制澳洲煤中的優質燃煤以及礦石。

中共會真正祭出「窮台戰略」嗎?它敢嗎?鳳梨蓮霧芭樂窮台,它是敢的。但電子窮台、晶片窮台、精密機械窮台、金融窮台,它連念頭都不敢起。簡單說理由有三:

(一) 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的前二十名,十五家是台灣廠商,窮台就是窮中。

(二) 至少未來3-5年,通過晶片領域窮台,中國經濟和中共解放軍就不用玩了。

(三) 自從習近平玩完香港後,香港的「中國經濟外循環掩護體」角色大傷,在不確定性下,中共還得利用台灣作為香港的備胎,ECFA就是這個備胎。未來,ECFA這個機制對中國的意義大於對台灣的意義。其實,ECFA是個經濟談判槓桿,例如以ECFA換RCEP,但台灣社會,包括政府,很多人都還沒看明白這點。

台灣該有的心理成熟度

結束前,再說一次:中國地方海關拿鳳梨生事,不但Low, 而且洩漏了對台政策系統失靈的國家機密。而台灣社會,對如此Low的動作生出如此大的社會反應,也顯示了台灣的選舉政治中的惡性元素,降低了台灣民眾的心理門檻。

因此,我急切於看到某家年輕人開的料理店,推出一道新菜:鳳梨烘龍蝦佐澳洲紅酒配包子。若這道菜紅起來,就代表了台灣新世代的心理成熟度還是很OK的。

再把話說到底,要玩就玩大的。大可以將對手的戰術錯誤變成我方的戰略工具。例如,發動30萬人帶著口罩及手套,手牽手環台,每周一次,連續三個月,抗議中共政權不但違反WTO程序,還阻止台灣進入WHO對人類分享防疫經驗;國際媒體不可能不大加報導。這個人環,這次不要做成蕃薯形,而做成鳳梨形。晚上亮起手機,一個大鳳梨,太空可見。委託國際太空站拍一張夜間大鳳梨照片,花費不到20萬美金,國際宣傳效果超過廣告一百倍。

小風小浪都不能幽默、理性、機智以對,大風大浪時怎麼辦?

事主台灣不動,難道等公親抬轎?

三月初,中共開兩會。一週之內,有關2022年中共繼承人的大事,就可看出進一步端倪。可能的發展方向只會有三種:

1)習近平本人突破十年任期制度,直接或間接的鞏固了2022二十大後的領導人還是自己;

2)習近平爭取到接班人的指定權,接下來可進可退;

3)習近平暴露出其權力地位還不足以達到上述1)和2),中共政權的權力結構回到18大前,前總理溫家寶2011年所公開訴說的「亡黨亡國」境況。

如果只就中國命運論中共此次兩會,上面這段話說了等於沒說,因為邏輯上本來就只有這三種可能。但是,如果就台灣命運論這次兩會,這三種可能就有非常實際的後果差別了。

認清「中共本質三定律」

進一步論述前,必須重複過去兩年反覆提出的三個道理;這三道理,一些人很明白,但多數人還不明白。若不明白這三道理,事情是談不清楚的。

其一:東亞政局中,已經沒有許多台灣人還掛在口中的「兩岸關係」,而只有「第一島鏈區域安全網」關係。任何僅從「兩岸關係」下手分析事態的論述,都是天真的、錯誤的。

其二:所有共產黨高層,無論其派系為「習派、江派、X派」,思維邏輯及行事的判準都是以以下順序展開的:我的家族(派系)利益高於黨的利益 – 黨的生存有賴於國家的生存 – 國家的生存高於人民的生死。這套定式思維,可稱作「中共本質三定律」。

其三:共產黨的存亡,關鍵在於「美中之間的勢力較量係數」,其他都是小事。對台灣的政策,只是這係數公式下的一個參數,份量可大可小,完全視當時情況而定。對台灣的任何忌憚,都只是對美國忌憚的投影;對台灣的文攻武嚇,都只是在測試當時美國的底線。

容我不客氣地說,台灣當下還被框限在「兩岸關係」思維內的人,不論藍綠,都是因為所接觸的共方人士級別不夠高,因而陷入靠「對台工作」吃飯的低階共產黨員的話術圈套。

以這三個道理為前提,我們來看接下來一週中共兩會結果對台灣的影響。三種可能中,1)和3)對台灣是高風險的,只有2)對台灣的風險較低。但別誤會了,無論結果是哪種,在美共對峙的大局下,台灣都已經被暴風圈包圍,差別只是距離的遠近罷了。不厭其煩再說一次,還在用「兩岸關係」說事的人,非愚即壞,與靠跳舞盼望天氣改變的巫師高明不到哪去。

第一種狀況對台灣高風險,因為習近平已被「報喜不報憂」者包圍,一旦證明自己可以再直接執政至少5年,就有可能進一步陷入無知的任性,如過往的慈禧太后以船艦噸位判斷成敗,相信北洋艦隊可擊敗或至少抵禦噸位較少的日本艦隊,因而冒進。

第三種情況對台灣也是高風險,因為在前述「中共本質三定律」的第一定律下,以民族主義保權保位保命,不惜攬炒對立派系的機率高度升溫。

只有在第二種情況下,習近平才會有猶豫迴旋的空間,剛剛換屆的美國政府也才會得到掂量事態的時間。這種情況下,台灣算是暫時進入暴風圈的颱風眼,一直到2022年的中共二十大,那又是一個圖窮匕首見的時刻。

不論事態往哪發展,台灣有操之在我的餘地嗎?當然有的!2020年六月,於此專欄連續推出兩個概念,《世界台灣化!適時推「台灣學Taiwanology」》,以及《為台灣學Taiwanology釐清範圍》。

該兩文其實可以歸納為一句話:經過了香港、新疆以及病毒疫情三大現象後,全世界的國家都明白自己必須在美國為首的陣營和中共為首的陣營之間選邊站,而這種窘況正是台灣已經歷練了70年的境況。這種為難,在台灣就是家常便飯。

台灣主動加入東亞安全體系

各國如何選邊是各國自己的事,但是,此刻正是台灣將自己的經驗國際化的良機,正如國際重視台灣的防疫經驗一樣,它們確實有需要,它們真正想知道。

疫情間台灣人人帶口罩,代表了台灣人對病毒厲害的認識水平,世界人都看到了。台灣曾經有過3萬人手牽手環島一圈的景象,但我想世界少人知道。但是,如果台灣30萬人手牽手環島一圈,表現台灣意志,每週做一次,三個月下來,想來全世界都會看到、知道台灣對另外一種病毒的認知水平。

當前形勢之嚴峻,已經到了台灣可以在「第一島鏈區域安全網」對世界和平重要性的概念下,直接提出、以條約形式加入東亞安全體系的地步了。這是世界安全議題,不是台灣的統獨議題。台灣是事主,自己不開口,難道要等公親來抬轎子嗎?

拜登:國際和事佬+國內療癒師

本文談的是拜登這個人,而不是對「拜登政府」或「拜登政策」的論斷。在拜登做總統的情況下,區分「人」與「位」是非常關鍵的,否則會導致誤判。由於拜登在年紀下的精力限制,加上他能夠成為民主黨政壇不倒翁的和事佬特性,我們大致可判斷他在任期內執行的政策,多數將來自其他人,也就是他的白宮團隊、國會議員、軍方、情報界及其他勢力集團等等。這種權力分散的決策型態,正是拜登政府與川普政府的最根本差異所在。

「世界領導缺位」下的不確定性

因此,我們現在還不能對「拜登政府」的政策走向做出論斷,只能放亮眼睛,從接下來的混沌事態、各方權術角力的發展,一步一步、一件事一件事的去判斷美國政策的走向。

壞消息是,這種不確定性,一段時間內將陷台灣於焦慮。好消息是,台灣並不孤單,所有國家,包括歐洲、其他英語系國家,相信也同樣感受到不確定性的焦慮。

甚至連日益激烈的中共內部權鬥,都會受到這種不確定性的強烈影響。台灣身為利害相關方,此時此刻最該注意的不是「拜登怎麼想」,而是拜登團隊內的各方角逐進展,以及中南海內常委級別的鬥爭進展,還有皇城北京與商都上海之間的鬥法。

在疫情的高度不確定性,以及世界金融的高度動盪性之下,「川去拜來」這件事,至少一開始帶給世界的不會是穩定因子,而是「世界領導國缺位」下的不確定性。與台灣最有利害關係的一面是,此種世局會同時催化中共內部的兩股力量:趁機搶奪國際主導權的一派(習派),以及想趁機內部奪權的一派(反習力量集結派)。中共內部這水火不容的兩派,都有藉著台灣話題生事的強烈誘因;前一派用台灣來乘亂測試拜登團隊的心理底線及能力底線,而後一派可通過批評前一派冒進而削弱其權。

二月十六日拜登總統上了CNN為他準備的 「面對鄉民」(Town Hall)節目,回答一些平民百姓關心的問題。無意外的,一開場的問題都集中在疫情及疫苗的進度,拜登如同鄰家老祖父般得慈善,確實達到療癒的效果,他掏心掏肺得保證「我不會像上屆(指川普政府)那樣,我保證我會把我所知的一切、所想的一切,一五一十毫無保留的告訴人民」。

這場與人民的對話,就在這樣氣氛下展開。在所有國內議題上,諸如疫情疫苗、教育、司法、公義、種族分歧、移民接納等等,拜登都展示了一種「其言也善」的老者風範,因此,對於下半場中途突然插進來的中國議題,我們沒有理由懷疑那不是他的衷心之論。

在一小時的對話中,牽涉到國際事務的只有三分鐘,而這三分鐘全部關於中國。如果不是主持人順勢插入此議題,看來拜登是不想在「面對鄉民」這場合下談中國政策的。他只輕描淡寫的以「人權議題」打發了CNN的發問,並把他與習近平的兩個小時電話內容濃縮為幾句話。

拜登潛意識等同擁抱熊貓派

然而,正是由於太短太倉促,加上拜登在表達時的思路分岔、口齒不清,多數人沒有聽懂他要表達的意思,甚至聽反了。坦白說,我自己也是把這三分鐘聽了七八遍,才建構出他要表達的意思。

他說的是:《我和習近平通話兩小時,他很熟悉我,我也很熟悉他,我告訴他,作為美國總統,我不能不談人權。中國的領導人,如果你知道他們的歷史的話,總是在說外部力量會趁著中國內部不統一的時候欺負中國,這當然是一種言過其實的過份說法,而習主席的中心思想也是在說中國必須是一個被緊緊管控的統一國家⋯⋯我告訴他,如果不談美國價值,沒有一個美國總統能夠過關⋯⋯至於(有人認為)我不會反對(中國)在新疆、香港、台灣做的事,或者那些什麼大力結束(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這個,他(習近平)聽懂了(He gets it)⋯⋯》

這是一段邏輯破碎、多數人不知所云的話。接下來,不知道他是在為自己開脫還是在為習近平開脫,拜登說:《文化上,每個國家有自己的規範,這是該國領導人必須遵循的》。

然後,拜登嘰哩呱啦的得意介紹他和習近平的情誼,並強調會把美國帶回世界人權的高點;然而就在此處,不知是出自老年症還是出自衷心,拜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他說:《我對習說,中國正致力於成為世界最強(唯一)的領導國(THE world leader),需要注意國際形象⋯⋯》。

「THE」? 而不是「a」? 美國小學生都知道「The world leader」 和「A world leader」的語意差異在 「唯一」和「之一」。例如,被神選之英雄稱為「The One」。拜登,身為美國總統,竟然脫口說出,中國要注意人權形象,因為中國要做世界最大或唯一的領導者。這實在是太像擁抱熊貓派、甚至是北京御用顧問才會說出口的話了。難怪,他前面的那段有關西藏、香港、台灣的話,會被許多人聽反。

總之,由於年紀、精力之限,加上政治和事佬的慣性,拜登必將成為弱勢總統,各路人馬都會試圖通過他的職位來施展影響力。他的最佳角色傳承,恐怕就是國際和事佬+國內療癒師。

拜登大考 :「切習保共」或「切共保美」?

斯斯有兩種,中共至少也有兩種,看你怎麼切。

一種切法是「中共不等於中國」,這是我2016年7月一篇文章的篇名,也是川普政府後期的官方立場。這種切法下,不管是叫做戰略競爭對手還是敵人,美國不必對上13億中國人,只需對付9千500萬的共產黨員,台灣也無需視中國為敵,「反中」這個無時無刻不被中南海作為文攻武嚇統戰工具的漿糊概念,也可以正名為「反共」。美國、英國、日本⋯⋯以及世界上所有國家,都有許多「反共不反中」的人物及力量,因此這種切法,可以減緩或消弭許多因為歧義而產生的不必要社會對立,有助於凝聚共識。

另一種切法是「中共領導人不代表整個中共」。例如有人說,毛澤東路線不代表整個中共,否則後來怎會出來一個鄧小平帶領中共進行所謂的改革開放呢?這也是美國日裔政治學者法蘭西斯.福山的那句名言:「中國專制的恆古問題就是遇上好皇帝還是壞皇帝的問題」所要表達的意思。

新的美國對中國戰略

川普政府後期堅決地採用了第一種切法。拜登的白宮團隊會用第一種還是第二種切法?這是個大哉問,也和台灣的未來息息相關。

2021一月底,重量級、屢出政要高官的「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發佈了一篇重磅政策建議:「更長的電報–邁向新的美國對中國戰略」( THE LONGER TELEGRAM – Toward a new American China strategy)。

這份類白皮書使用的隱喻「長電報」,指的是1946年美國外交官喬治肯楠從莫斯科發給國務院的8000字長電報,直指蘇共的本質,斬斷了美國高層對蘇共的幻想,從此奠定了美國以蘇聯為主敵並進行長期冷戰的基礎。肯楠的「長電報」,核心概念只有一個:蘇共不等於俄國,美國必須將蘇共視為一個整體,並非除掉了史達林就可以解決問題。肯楠的切法是第一種。

「更長的電報」白皮書有八十餘頁,其內容被媒體界、政學界形容為「極度鷹派」,但報告內對中共的切法,卻是上述的第二種切法。扒開洋洋灑灑的分析及對策,該白皮書的內核其實只在論證一個道理:今天的中共會變成美國最大的威脅,罪都在領導人習近平一人,對內回歸毛澤東路線並清算異己、對外行使擴張主義;中共黨內反習人士眾多,美國應該致力於替換習近平路線,讓「更溫和的派系」執政、把中共拉回「2013年以前的狀態」,未來30年間中共就會馴服得走入美國秩序。

離奇的是,如此重中之重的戰略提案,作者既不是一個人名,也不是一群人名,而是署名為「匿名」(by Anonymous)。大西洋理事會對此解釋說,史上第一次容許匿名發表,實在是因為內容太過於重磅以及敏感,因此同意真實作者不透露身份。

直覺告訴我兩點:

1)這封「更長的電報」是一隻貼上老鷹翅膀的熊貓。「如虎添翼」這句成語,在此處可以改為「如熊貓添翼」;

2)推動甚至贊助這份政策白皮書的背後力量來自中共內部的反習派系。

換句話說,此白皮書可視為美國擁抱熊貓派,在經歷過川普白宮痛打之後的變裝翻身術。他們還不敢一步到位的跨越川普白宮在去職前所劃下的紅線 – 美國最大的戰略敵人就是中共這一群體。不碰這紅線,又如何保共呢?那就是揪出習近平,提出「換掉習近平,中共就會乖」的特效藥路線。

政治的水太深,目前還看不出來「大西洋理事會」的這個重磅動作,究竟是出自中南海內反習派的運作,還是出自拜登團隊的默許授意?讓我們繼續觀察。

防止軍事拿下台灣

這份提案白皮書與台灣有關。報告主體中有關台灣的部份說:《必須定下清晰的紅線,制止任何對台灣及其外島的軍事攻擊,包含經濟封鎖、對基礎設施或機構的大型電子攻擊⋯⋯若制止無效則美國直接介入》。但是,報告中卻未定義何謂「美國直接介入」的意涵。報告的結論中所提到的美國對台灣立場,用的語言則是溫溫吞吞的「防止(制止)軍事拿下台灣」(deterred from taking Taiwan militarily)。

川普離職時留下的遺產是「切共保美」,而大西洋理事會的「更長電報提案」卻是「切習保共」。這兩條路線在戰術上雖然有重疊的部份,但在戰略上卻是南轅北轍。拜登怎麼切?這場大考將透露他的底色。

倘若台灣遇上一場有限戰爭

戰爭是個禁忌話題,但我覺得必須談。當然,談此話題必須有軸線,否則徒增困擾。

此文抽出兩條軸線:一條是戰爭的五個面向:避戰、備戰、懼戰、拒戰以及作戰。另一條是戰爭的利害相關者(stake holders), 因為從哪個角度來看戰爭,和你的利害相關角色和程度有著絕對的關係。例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但早起的蟲兒被鳥吃;鳥和蟲的利害角色不同,趨利避害的時機和節奏完全不同。再如,波斯灣戰爭,台灣社會可以評頭論足當大戲看,但若談的是東海戰爭、南海戰爭、甚至台海戰爭,若再用說書的態度和語氣,似乎自己是第三者,那就大大糟糕了。

太平洋大門開關=臺灣

近代戰爭行為,一定是政治的決定。非政治性的交火,通常是擦槍走火,但擦槍走火後若沒有足夠的政治克制力,升級也是可能的。一旦發生交火,第一時間最難判斷的就是:那是純粹的擦槍走火,還是準備升級的第一波試探,還是有計畫挑釁下的「碰瓷」(主動做出小動作以引出下一步的大動作)。

「避戰」屬於政治領域的事,只有政治行為才能避戰。一旦某利害方以地理範圍或行為方式清楚定義出了「戰場」,「避戰」就沒有空間了,剩下的選擇就只有「備戰」、「懼戰」或「拒戰」。備戰,就是在心理上和物理上都假設戰爭會發生,而懼戰和拒戰是純心理層次的事。懼戰的心理表現是,假設只要我方在已被定義的戰場中不主動生事,戰爭就不會發生。而拒戰的心理是,不管條件如何,我都拒絕作戰。

備戰還是懼戰,其實和膽子或勇氣沒有一定直接的關聯;很多膽子很大、血性很足的人,由於對政治的認識不足,心理上假設「只要我不XXX,他就不會YYY」,因而即使敵方已經把「戰場」清楚定義出來了,他還不認為必須立刻備戰,甚至把備戰視為對敵方的挑釁。

拒戰和懼戰也不是一回事。懼戰者群體中固然有膽子不足的人,但也有勇氣夠只是邏輯假設錯誤的人,只要一旦認識到自己的假設錯誤,就會加入備戰甚至參加作戰。但是拒戰者往往出於認同問題,不然就是不相信對方為敵方,不然就是明明知道敵方是誰但是拒絕與敵方為敵。(致使對方邁入懼戰和拒戰的技巧,通稱為「統戰」,不過這是另話)。

把以上分析用於台灣當前處境,這就得加入「利害相關者」的軸線來談了。為了不弄得太複雜,姑且只列台、美、共三個利害相關者,戰場姑且排開東海、南海,僅談台海。

台海是個「戰場」,這已被共方定義得非常清楚了;美方也同意台海是個戰場。但台灣一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不相信台海已經被共、美兩方定義為戰場,我想這是對「利害相關方」的目的認識不清的緣故。部份人相信共方之所以要在台海作戰是為了「統一台灣」,部份人相信美方之所以會介入台海是為了「保護台灣」。

事實上,美共兩方定義台海為戰場,都不是「為了台灣」,而是為了他們二者之間的利害關係。共方要打開太平洋大門,美方要控制太平洋大門,台灣島恰巧就是那扇門。這跟台灣島上住的是什麼人、實施什麼制度沒有關係,就像二戰時沖繩島、菲律賓島的人和制度,和戰爭的降臨沒什麼關係一樣。

看不清這點,乃是台灣最大的災難。以為共方意在「統一」的人,容易一廂情願的認為,「只要我不XXX,他就不會YYY」。而以為美方是為了「保護台灣」的人,容易一廂情願的認為「只要我AAA,他就會BBB」。這就是沒有「利害方角色」區隔能力的後果!

美共台三方之間或許還有若干政治避戰的餘地。但政治上避戰,首先得懂政治,而政治的第一課就是認清各方的利害關係。台灣2021年最急迫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共方還有沒有在鳥你XXX/YYY邏輯,美方還有沒有在鳥你AAA/BBB邏輯?(話粗了,抱歉,但話粗理不粗)。如果兩題的答案都是NO,那麼台灣最好把大部份精力、資源放在備戰上。

唯一有肇事誘因的是共方

我們從相關方的利害框架來看當下。台方沒有挑起事端的本錢,美方還處在一場憲政危機當中,目前也沒有挑釁的誘因。而共方,卻具備了許多挑事的內部推力,從家族派系生死權鬥到經濟散架威脅到社會壓力。換句話說,從動機來看,2021年唯一有肇事誘因的是共方。

共方知道在台海製造事端的最壞結果,那就是事態升級導致自己的毀滅。因此,合理的推論是,若政治上決定製造事端,一定會避免當年韓戰你死我活的模式,而會希望控制在一場有限戰爭內,諸如當年對蘇聯的珍寶島事件、對越南的淺嚐即止路線。政治上,共方會畫出一條底線、一個目的。底線是不至於引起美方對共方的全面出擊;目的是能夠達到壓制內部權位競爭者氣焰,以及轉移社會人心的壓力。

挑起這樣一場有限戰爭的方式有百十種,共方對過程中的層次規劃也必然力求細緻可控。台灣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幾點:

1)對有限戰爭的形式想定不足;

2)備戰方向的彈性不足,導致過程中不對等的消耗元氣;

3)對美方的期望值過高,以及對美方請求支援的時機失準。

一句話總結:台灣現在可能缺少一套以「有限戰爭」為座標的備戰和作戰計畫。

23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