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其他刊文

台灣為啥找不到主體性?

如同地球上的許多地方,台灣是個地緣、人種、語言、文化雜交而形成的地方,但台灣社會至今沒有接受這個事實。台灣雖小,但由於特殊地緣,近代400年來,幾大歷史基因於此混交:南太平洋原住民基因+荷葡西大航海基因+中華農耕帝國基因+近代日本殖民基因 +美式民主基因。聽起來複雜,但這不過是地球的常態,比起歐洲國家,台灣單純多了。例如,今天通行世界的英文,在印歐語系中就是成形最晚、最為雜交的語言,而西班牙曾被伊斯蘭統治過七百年。

歐洲、美洲,老早就吸取了歷史教訓,承認了只有接受了人種、語言、文化的雜交事實,才能形成「公民」概念,公民才能組成現代國家。例如,在今天的「德國」這個國家,媒體界連「德國人」這個語詞都盡量不採用,而多以「德國」、「德國社會」等語詞進行公共對話。

主體性往歷史找是沒用的

但在古老的東方,人們在國家意識上好像還處在兩百年前,還在搞「純粹化」,中國如此,日本、韓國亦如此。奇妙的是,台灣明明是東亞的人種、語言、文化最為雜交的地方,卻也假仙得把自己視為一個「自古(400年)以來就怎樣怎樣」的地方,一些人急著「去中國化」,一些人急著「去日本化」,弄得中日戰爭還在台灣開打。另方面,明明過去三十年間台灣的新移民家庭及後代總人數已經超過了一百萬人,已經佔了台灣的5%人口,主流社會還對他們視而不見,好像把眼睛矇起來就可以停止人種、語言、文化的雜交演化事實。

一個拒絕承認這事實的國家,是不可能真正多元化的,也不可能找到主體性。由於拒絕承認現實,台灣陷在三種互不相讓的座標下:以本島為座標,以中國為座標,以日本為座標,不斷的內耗,就像盆子裡的一堆螃蟹,本來都可以爬出去,但相互拉扯之下誰都出不去。台灣若再不正視自己是個不折不扣的移民國家、開始承認、接受各種移民文化,以多元心態培育公民觀,恐怕將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主體性。

有人說,台灣找不到主體性,都是對岸壓制的結果。這話部份對,部份不對;對的部份大家都知道了,這兒談談不對的部份。任何有意義的「主體性」,都得基於對「我是誰」的徹底醒悟;個人如此,國家也如此。「台灣」是個地理名詞,「當代台灣人」就是在地緣歷史的不同階段來到台灣、願意在此定居、拒絕被非民選政府統治、認同在台灣的生活方式、自願向政府繳稅的這一群人,管他是原住民、新移民,來自閩南、河南、日本、東南亞或荷蘭。缺少了這認知,台灣這塊土地哪有主體性可言?有了這認知,主體性又豈是非台灣公民所可壓制的?

中國仿若無靈魂的巨人

台灣多數人還沒意識到一個有關中國的事實,那就是:中國至今也還沒找到它的現代主體性!台灣如果能先於中國徹底醒悟「我是誰」,不但可以率先成為東亞的第一個混交演化而出的公民社會(而不僅僅是一人一票的社會),也可以協助(甚至迫使)中國找到它在現代世界中的主體性。

中國其實也擺脫不了地球的演化規律,它也是一個人種、語言、文化的雜交體,只是相對於歐洲的快速雜合,中國是一部慢動作的電影。近幾年來,中國的許多民間學者開始重構中國歷史,從人種、語言、文化的遷徙及撞擊來解構傳統的狹隘王朝史,頗有可觀之作。

慢動作的中國,過去的確具有結實的主體性,也就是綿延不斷的「道統」概念。然而在清末民初,那個主體性已被徹底挑戰。早年的國民政府和後來接手的人民政府,一直企圖在西方的「西伐利亞主權框架」之下找到中國的現代主體性,然而主權框架所能提供的不過是一個國家的門面,一張國際身分證,並不是內生的主體性。

事實上,中國在被允許加入國際「主權俱樂部」之後,並未在現代世界文明下認真思考「我是誰」,繞了一大圈之後,今天又繞回了清末民初的前啟蒙階段,國力固然猛增,但本質未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套路,而沒有真正的哲學探底。一個找到了主權但找不到主體性的中國,就像一個只有肌肉而無靈魂的巨人,終歸是令人恐懼的。

在東亞區域之中,台灣得天獨厚,最有可能形成一個真正的多元公民社會,只要承認了「我是誰」,停止螃蟹式的內耗,主體性將不請自來、實至名歸。到時,韓國、日本都得來取經,中國豈能無視?

台灣三論:歷史論、宿命論、演化論

科學哲學家孔恩(Thomas Kuhn, 1922-1996)的科學史觀是「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簡言之,典範就是一套自我邏輯連貫的概念框架,當一個框架無能解釋現實或者無法容納其他典範的時候,就會產生危機,經過激烈的辯證,典範之間就會產生轉移。

面對台灣的前途,目前社會上存在三種型態的典範,並已激烈交鋒;多數人稱呼自己的看法為「理念」,別人的看法則為「情緒」、「頑固」或「異端」,這很自然,因為在邏輯層次上,三種典範的內部邏輯都各自成理。三者我分別稱為歷史論、宿命論,及演化論。但名稱不重要,你也可以替它們取不同的名字,重要的是三者在本質上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反映出來的是不同的價值取向,甚至是不同的人格特質。

歷史宿命之外的可能性

首先談談歷史論,這個典範的基本命題是:台灣的未來定位,不能脫離歷史事件及經驗。因此,要為台灣的未來定位,必須了解原住民史、大航海時代的荷蘭、西班牙、葡萄牙來台史、鄭氏王朝史、康熙收服台灣史、日本在台殖民史、美軍轟炸台灣史、國民黨敗退台灣史、二戰後國際論述台灣的身份史、國民黨統治台灣史、黨外及民進黨抗爭史、台灣經濟(當年)發達史等等。課綱調整事件中,各方所依據的道理,其實都出於歷史論的本質。

宿命論思維典範的基本命題則是:台灣距離中國大陸塊不到兩百公里是地緣事實,四百年來,文化經濟上(除了日本殖民時代)都被中國的勢力氣場籠罩,至於台灣經濟高速發展的三十年,則是中國鎖國期提供的運氣,屬於歷史的「異態」,今天遭受到中國的強大政治、經濟壓力,只是回歸歷史常態。因此台灣遲早會被中國以某種嚴厲或者寬鬆的形式統一。此種邏輯把台灣的未來方向視為一種宿命,中研院社會所三個月前所做民調中也突顯出宿命論的吊詭:46.4% 人選擇「獨立」,但49.7%人預期未來被統一,而希望獨立的46.4%的人群中,竟然有37%認為將來「會被統一」。

第三種看台灣未來的方式,也就是演化論,其實還不能被稱為一種「典範」,因為多數台灣人還沒有勇氣、信心和見識來思考「歷史論」、「宿命論」之外的可能性。這種連思考都不敢的狀態,凸顯了台灣已經落後於世界多遠,也間接證明了台灣社會,包括那些46.4%贊成「獨立」的人,其實在「典範思維」上還是非常中國的,因為,中國兩千年來的主流典範就是「歷史論」或「宿命論」。今天,「自古以來台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論者,所依據的邏輯就是歷史論和宿命論。

演化思維才能救台灣

演化論的核心命題就是:世間事物不論大小,都在不斷的演化(包括進化和退化),只是時間上的快慢罷了。從猿猴到人類,可能需要一億年,國家主權觀念從誕生到被質疑,花了四百年,但社會媒體(social media)改變全球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只需要十年。過去,人在演化過程中是被動的,但今天,人已經可以是演化的主要推手(agent)。

若從演化論來看台灣的未來,台灣大可以教育每個人都成為某種改變現狀的推手,小至烤出讓世界驚艷的蛋糕麵包,大至改變台灣在地球上的地位,只要台灣能夠刺激出典範轉移。

在歷史論和宿命論之下,歐盟不可能,互聯網也不可能。我們可以說,如果人類嚴格的受限於歷史論和宿命論,我們今天可能還在部落式的生活狀態下;所有的改革者和創新者,從鄧小平到賈伯斯,都不是歷史論和宿命論的信徒。

面對吧!從過去的「反攻大陸」、「亞細亞的孤兒」、「龍的傳人」、「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民進黨執政對台灣是災難」,到今天的藍綠各種選舉悲情,都擺脫不了歷史論和宿命論的基調。

「自己的台灣自己救」這句話如果有任何真實的意義,只能來自於一場典範轉移,由歷史思維、宿命思維,轉移至演化思維。道理其實蠻簡單的,因為整個世界的典範已經在朝向演化思維快速轉移中,台灣還在歷史論和宿命論中繞不出來,遜斃了啦。

為世界和平進行「台灣永久中性化」

打開天窗說亮話,中國最擔心的,恐怕不是台灣這個地方獨不獨立,而是美國(及日本)會不會有朝一日完全掌握台灣,從而威脅到中國的國防安全以及未來對東海、南海、太平洋的戰略延伸。台灣的有識之士,完全認知到這一點,但小小台灣沒有能力改變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只有中美兩國可以。

將台灣因素自美中牌局裡抽離

中美雙方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所簽署的三項聯合公報,以及美國國會所訂立的台灣關係法,明顯的已經難以堪任接下來二十年的區域和平基石;雙方在台灣議題上需要一個與時俱進的新基石。站在中國的角度想,對百年中國最有利的策略就是讓台灣「永久的中性化」。中國一直想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和台灣簽署的「兩岸和平協議」,其實找錯了對象,中國應該找美國簽署一個「台灣永久中性化協議」(Agreement on the Permanent Neutralized Status of Taiwan),將台灣因素排除在中美兩國的戰略競爭之外。這樣做,對中國、美國、世界都有絕大的好處:

(一)美國本來就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因此中美雙方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簽署協議的,而台灣(如同過去近四十年)既沒能力也沒意願去挑戰美國的一中承諾;

(二)由於中國主動提出台灣中性化,美國也失去了在台灣進一步部署攻擊性軍事力量的正當性;

(三)台灣海峽已經被世界戰略界列為可能引起世界大戰的脆弱點之一,因為此地區若發生軍事衝突,日本、韓國不可能不被捲入,朝鮮可能伺機而動,俄國可能藉此對歐洲、中東、北非採取行動,中國再一次被捲入世界戰爭,美國也吃不完兜著走;換言之,世界將倒退至少三十年。台灣海峽若得到中美雙方的中性化保證,整個世界,尤其歐洲,都會鬆一口氣。

至於台灣本身呢?只要得到了永久不被中共統治的中美共同承諾,台灣人會很快的回過神來,跳脫統獨的羈絆,他們急於建設寶島都還來不及呢。這樣,中國得到了面子,世界得到了裡子。眼下的中美在亞洲的對撞氣氛,也都得到根本性的紓解。

中性化不等同中立化

「永久中性化」這個概念,或許在當前主權體系下是個陌生概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中性化」(neutralization)不等於「中立化」(neutrality);後者可能隱含了中國承認台灣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前者完全沒有這層政治含義,而僅僅表達了中國同意使台灣從一個目前處於「衝突公式」中的元素,改變成為一個「和平公式」中的元素,並以中性的地位參與國際事務。出身國際法學界的前比利時參議員亨利.方亭(Henri La Fontaine)於1917年4月28日發表了一篇二十二頁的宣言,詳細論證了「中性化」和「中立化」的差異,若以一句話表達,就是後者是戰爭時期保持中立的地位,而前者則是即使在和平時期也保持中性的地位。

中國當下有六個和絕對主權有關的燙手山芋:新疆問題,西藏問題,香港問題,台灣問題,東海(釣魚島)問題,以及南海問題。其中任何一個問題若深化爆發,改革開放三十餘年的成果都會被攔腰砍半。

六大問題是連動的,而使其連動的就是「絕對主權」這個概念。簡單扼要的說,絕對主權概念在地球上不過四百年的歷史,國家成立因為它,但國家毀滅也因為它。接下來,威脅整個世界的嚴重問題,諸如ISIS問題、難民問題、氣候暖化、南極冰帽溶解、北極資源開採、太空兵器及通訊,沒有一個是所謂的「絕對主權體系」可以解決的,人類只有發展出「後主權」的時代思維及哲學,才能避免整體的崩盤和戰禍。

種種跡象顯示,人類的「後主權思維」已經啟動,至少「跨主權思維」已經是世界顯學。換句話說,今天的中國如果不開始深切反省其「絕對主權思維」,三十年之間的中國,雖然或許還可以保持一個大陸帝國的地位,但是與世界政治文明接軌的能力將越來越薄弱。

前述六大問題,若分開一個一個解套,時間夠嗎?資源夠嗎?若「打包解套」,槓槓點又在哪?其實,「眾?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一步到位、讓世界驚艷的槓槓點就落在「中美簽署台灣永久中性化協議」這個動作上。

地緣限制不是問題,語言國力才是問題

台灣身居中國大陸塊旁,三、四百年來一直隨著中國的動向打轉,除了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三十餘年間,由於中國封閉鎖國,台灣才證明了單打獨鬥也能闖出一片天。但隨著中國經濟逐步對世界開放,這一代的台灣人才發現,原來當「台灣功夫」的老祖宗一旦甦醒,「地緣引力」就會開始發生強大作用;因此,部份台灣人開始相信「地緣宿命論」,另外部份人則相信,只要把大門加厚加鎖,就可以抵擋地緣引力。這兩種人的兩種信仰,目前正在台灣島上戰鬥,殺得鮮血淋淋。

但事實上,隨著交通運輸工具、通訊工具、社交平台的飛速進步,地緣已經越來越不能主宰人們稱之為「國家」這個單位的命運。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國民的語言能力,其實才是一個國家掙脫「地緣宿命」的關鍵能力。

無多語能力=沒有競爭力

歐洲是個最明顯的例子。雖然沒有這方面的統計,但是根據我個人的考察和切身經驗,歐洲各國的強弱,和一般國民能夠駕馭幾種語言成正比。經濟落後的,多為單語種國家,發達的國家,一般平民至少掌握兩種語言(不含方言),大學畢業者三種語言,而社會菁英沒有五種語言就很難混。

歐盟中瀕臨破產的希臘,絕大多數人只會說希臘語,計程車司機只能用英語單字溝通,一般平民或許聽得懂簡單英語,但是無法交流。隔個海峽的南義大利人,則語言能力強大得多,因為義大利語屬於拉丁語系,與全球大約二十三種語言是親戚(例如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法語),約有八億人之間可以有一句沒一句的溝通。 到了經濟更為發達的義大利北部,其語言國力就更明顯了,除了拉丁語系,一般人的語言能力更擴及日耳曼語系(德語、英語都屬於日耳曼語系)。

到了德國、奧地利,多數人都英語流利。法國人自尊心強,但其實英語、義大利語都還可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小國,更是不用說,五種語言以上的人比比皆是。

歐盟28國,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但事實上,歐盟國民如果不會三種語言,連火車服務員都沒資格當上,因為火車動不動就跨越三個甚至五個語區。

國民基本上只會單一語言,幾乎是所有亞洲國家的共同問題,從柬埔寨、泰國、越南,到台灣、韓國、日本、中國。還先不談英語能力,如果一半柬埔寨人懂一些泰國文,柬埔寨馬上就能降低越南對它的控制力,如果懂得的是日文或中文,那就可以掙脫東南亞半島的地緣限制了。

單語台灣將只能作中國的附庸

那麼台灣的語言國力呢?這?大膽的說一句,以台灣貧瘠的資源條件,如果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只會說中文,台灣沒有可能掙脫中國大陸塊的地緣引力。這與政治獨立不獨立無關;即使政治獨立了,單語台灣也只能作中國的附庸。

看到這裡不服氣的人,可能會舉出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作為駁斥。但是前文已經提到,台灣在90年代以前的經濟奇蹟,是在中國鎖國的條件下發生的,那段許多人還在回味的好日子(所謂的四小龍),只佔近代台灣經驗的十分之一時光,並不是台灣地緣史的常態。

也有人會說,腦力,而不是語言能力,才是國力的來源。這話對日本、韓國、甚至泰國來說都不錯,但是對台灣來講,並不到位。理由無它:若只會說中文,「腦力」就只能往中文地區擴散,中國是個中文大國,比賽中文能力和中文人口,台灣永遠是個弱國,這也是「地緣引力」的一部份。在這點上,台灣的處境比泰國還糟糕,一個只會說泰文的泰國人,他的「腦力」只能貢獻給泰國,而台灣不一樣。

新加坡算是一個突破「地緣引力」的國家,這與它的國民普遍具有兩種以上語言能力有直接關係。三十年前李光耀就對台灣媒體做出預言說,香港不可能取代新加坡的金融中心地位,而上海不可能取代香港,因為金融行業直接和語言能力相關。

台灣必須快速的、大幅度的、手術式的提升其語言國力,否則在地緣引力之下,政治上、經濟上只能做附庸。焦慮於「主體性」的年輕世代,尤其要意識到,突破地緣是自己必須付出語言學習代價的。這說的不一定是英語,日語、韓語、越南語、印尼語、泰語也都可以。舉例而言,眼下台灣就有大量的東南亞新移民子弟,他們也是台灣開發語言國力的種子部隊的一部份,捨此優勢而不用,至愚矣。

台灣必須突破的「地緣宿命論」

台灣新世代當下的主流傾向是「本島思維」,一種「只要島內萬眾一心、什麼敵人都不怕」的迷魂信仰,本質上類似中國大陸50年代的「大躍進」思潮,那時中國人相信的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中年及老年一代,不分政治顏色,雖然知道單靠「本島思維」行不通,但是頂多也就從「地緣思維」來思考台灣前途。循著地緣的邏輯思考,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已經陷入了一種深沈的宿命感,覺得台灣身為緊貼著中國大陸的一介孤島,再「自強」也難脫地緣的命運。身居社會棟樑的中老世代,即使贊成「台獨」者,大多數其實都已經做了「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的兩手準備,或則家人已經「做出移民和脫產的動作」,或則已悄悄在中國大陸投資,還沒行動者,內心也在盤算。

本土化不能淪為村落化

當然,還有為數也不少的人,不分世代,目前的價值是堅守本土,堅拒與中國大陸交往,也沒打算出國避難。然而,除了堅守陣地、說NO之外,他們其實也沒有突破「地緣宿命」的動力,頂多只是相信當中共出現犯台意圖時,美國及日本會出面阻止或調停,但即使如此,之後呢?他們的思維中沒有「之後」,逼問到牆角,他們的答案是「維持現狀」。

台灣人陷在「本島思維」、「地緣思維」、「現狀思維」中,原地打轉(還有打架)久矣!因此,台灣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喪失了從「人類」的高度和「地球」的尺度,來思索、定位自己,世界觀越來越萎縮,直至落入「村落化」的深淵。

別誤會了,「地緣思維」還是國際政治、經濟關係中的基礎要素。政治上,二十世紀以來的主流就是「地緣決定論」,烏克蘭多難是因為它與俄國接壤,越南內心緊張是因為它緊鄰中國。美國為何最終決定繼續支持台灣島上的蔣介石?因為蘇聯史達林下令毛澤東「抗美援朝」,美國意識到台灣島的地緣重要性。

國際經濟上,雖然已經有了全球物流運輸系統,但是地緣依然主宰經濟。與美國接壤的加拿大、墨西哥,對美國的經濟依賴度都超過了70%,而墨西哥的人口是台灣的6倍,土地是60倍, 加拿大的人口是台灣的1.5倍,土地是300倍,連它們都擺脫不了「地緣引力」。並且,今天世界上的各種經濟結盟,如歐盟、東協、RCEP,都是地緣思維下的產物。

政治地緣上,台灣落入美中對峙的所謂「第一島鏈」內,經濟地緣上,台灣離開中國大陸的沿海發達地區不過200公里,而中國的人口是台灣的60倍,土地是300倍。

世事如此,很明顯的,「本島思維」和「維持現狀思維」絕對抵擋不住來自中國大陸塊的地緣引力。這與什麼主義、什麼政治立場、什麼普世價值無關,就如蘋果往下掉和牛頓的政治信仰無關一樣。

「打破地緣」的力量方興未艾

既然這樣,為什麼瀰漫台灣中老世代的「地緣宿命論」還需要被拿出來檢視呢?這是因為,雖然「地緣論」主宰了人類幾百年甚至幾千年,但是世界上已經悄然興起一股「打破地緣」的力量,表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的各個層面上。其中細節,不是一篇短文所能涵蓋,需要寫一本專書,此處只能打一比喻:互聯網興起後,請問「地緣」為何物?「國界」為何物?「主權」為何物?「國家」的概念有無改變? Google如果關閉十天,其後果將比美「國」政府關閉十天還要嚴重;Line 如果關閉十天,柯文哲就無法施政。如果你說Google、Line都是強國的產物,那麼你如何解釋愛沙尼亞(Estonia)冒出一個 Skype公司,它是個百分之百落於俄國地緣圈、人口一千三百萬,土地只比台灣大一點點的地方。

台灣經濟固然受到「中國地緣」的強烈影響,但是,Uber 對台灣交通經濟的衝擊,和「地緣」有任何關係嗎?韓國大叔的「騎馬舞」狂掃全球,是個「地緣」現象嗎?台積電這個公司發生在台灣,是「地緣」的結果嗎?

台灣中老世代的「地緣宿命」心態,正是台灣二十年來政治、經濟、文化走不出去的最大原因;什麼困難都長嘆一聲的賴到「地緣」上,無視於世界潮流,害怕改變,不思進取。這純屬心理問題。

強大的地心引力使蘋果往下掉,萬年來都如此,然而有進取心、有創意、鍥而不捨的工程師還是能做出火箭,擺脫「地心引力宿命論」。人類的「突破地緣」的列車已經啟動了,能否在意識上、技能上,搶搭上這股力量的頭班車,可能是台灣唯一的自我救贖方式。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