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存檔:媒體刊文:今周刊

世界裂變,台灣還沒準備

世界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裂變,整個人類過去兩千年的文明,不管東方的還是西方的,其所座落的土壤已經開始液化,過去能夠承受八級地震的社會體制及其價值體系,很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年內,就會連一級地震都承受不了而鬆垮。

以經濟地基為例,就在十年前,世界經濟還建築在一個顛撲不破的定理之上:錢是有價值的,因此借錢必須付利息,不管什麼學派都以此建構其經濟理論,全球金融體系,從政府到銀行到保險公司,都依此制定政策和商品。但現在各國央行為了保命,一個接一個實行負利率。上週美國聯儲會主席葉倫也未排除美國實施負利率的可能性。等到那一天,世界金融體制、所有政府的稅收財政規劃、所有企業的財務規劃,都會像壞了的油表,指針上下亂跳。

自由思辨已經不見容於校園

機器人(包括自動商業系統)取代就業已是無可避免的事實,今天的就業者、明天要進入職場的學生,將弄不清楚自己的角色和未來。全球都在為這問題絞盡腦汁,而台灣的教育還被控制在威權時代,家長還在念著升學,學生還在打電動、滑手機。

社會的重要功能,在「去中心化」趨勢的裂解力之下,已經開始由傳統的機構剝離至各種自然形成、閃聚閃散、無以名之的社群。以「大學」這樣崇高的傳統機構為例,自從人類有大學以來,大學都是研究、自由思辨的場所,但如英國郵電報(The Telegraph)不久前指出,由於「1% vs. 99%」的趨勢,英美的大學已經全數落入「政治正確」的場域,自由思辨已經不見容於校園。當歐美在為自由思辨尋找新出路的時候,台灣未來自由思辨的場域在哪?

包括「政府」這至高無上的傳統機構,其適用性都在被挑戰。郵電報也點出,今天許多重要的國家政策,其實不是由「政府」制定的,而是由社會塑成的。而台灣還處在「政府最大」、「政府應該是包公媽祖」的半原始狀態。

台灣社會,由於過度關注自己的那一點小政治,加上媒體的相對村落化,還分不清楚自己的不愉快,哪些來自台灣內部、哪些來自世界的結構變裂。世界已經兵臨城下,台灣準備好翻轉了嗎?

不了解中國大媽就不了解人民幣

人民幣急貶,西方學派的經濟金融界分析出的原因,不外四點:(一)中國經濟經過十餘年的超高速增長,已經越過頂峰,開始週期性的下滑,因此幣值也必須下滑,以反映真實經濟狀況;(二)中國產能過剩,出口增長率下滑,貶值有利出口,如同所有其他國家;(三)2008年金融危機時所推出的四兆人民幣救市QE,被地方政府七搞八搞擴張成為十七兆的地方債務,又被影子銀行搞出各種帳本外的「理財產品」,虛擬信用總量遠遠超過貨幣發行量,形成極大的泡沫,只能靠貨幣貶值來煞車,收拾局面。最後,(四),貶值趨勢造成外資拋售人民幣,國內企業脫產,在預期心理下形成惡性循環。

這些都對,百分之百的對,但沒搔到癢處;中共三十年來經過多少大風大浪,還怕這些技術性的問題?它手頭有無數的另類工具,足以顛顛簸簸的渡過這場挑戰。西方人過去不了解那些另類工具的力道,因而耽心中國經濟硬著陸,現在他們多數都瞭解了,因而當下即使對人民幣貶值這事保持高度警戒,並歸納出以上四類分析,但幾乎每一個人都認為中共政府有能力掌舵,不至於硬著陸。

中共執政合法性是最大心虛

包括中共政府自己,都沒在耽心經濟的硬著陸;高速成長了二十年,即使硬著陸一次又怎麼了?人家美國和歐洲2008年還差一點翻車了呢。中共絕對沒怕在國際上丟面子,它怕的是在國內百姓前丟面子,因為對中共維持執政合法性這一點而言,面子,就是裡子。換個比方說,一個沒有穿內衣的人,外衣,就是內衣。

沒有和中國販夫走卒混過一段日子的人,無法感受到中國一般人內心深處的恐懼和期待。衣冠中人如教授、官員、企業老闆,都是門面話的高手,不可能讓外人知曉他們的內心,就像你我不可能讓外人看到我們在家中穿睡衣的樣子。本質上,這一代中國人無論如何衣著光鮮,都還是被恐慌、謠言驅動的傳統難民,他們或許愛中國,但從來不信任任何政權。他們對個人的細軟財物,防政府如防賊。一百年來,從來沒有過一個政府尊重過人民的私產,說拿就拿,說徵就徵。

人民幣急貶的預期心理,一旦形成小老百姓擠兌外幣的風潮,中國現在僅剩的三兆四千億美元外匯存底,在現行每張身分證每年五萬美元的換匯額度下,只要七千萬張身分證就能將其抹乾。在全國大媽搶金的經驗下,這件事可能只需要六個月。當局的唯一對策就是終止小民換匯,但那等於是殺了百姓的聖牛。殺了百姓的聖牛,這政權就難以為繼了。這,才是中共所害怕的;這,才是人民幣的威力。

台商注意,前方熊出沒!

近幾年,中國政府為了加速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影響力,放寬了人民幣與外幣的兌換自由度,增加了外商的方便,尤其在去年底IMF(國際貨幣基金)批准了人民幣的基礎貨幣地位之後,很多人以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但是,外人往往不知(或不願相信)的是,貨幣、金融政策在中國,和政權的穩定性是直接掛鉤的,人民幣的可兌換性,隨時可能被收緊,造成進出口企業在財務調度上的措手不及。而當下,正是這樣一個時刻。在經營週轉上高度依賴人民幣兌換的台商,不可不知,前方不遠處可能有熊襲來。

當前中國的內外經濟環境,已經大幅度的威脅到了執政的穩定性,所有的不利因素最終都集中反映在人民幣的幣值上。公平地說,人民幣過去的強勢,並非中國所願,而是美國長年逼迫所致。然而,在被迫不斷增值十年之後,中國自己也忘記了其實人民幣不值那個價錢,反而拿著被強迫高估的人民幣擴張國力,印鈔機猛轉,國內高速建設並擴軍,國外滿世界的投資和收購,渾然忘了鄧小平的遺訓:韜光養晦。

人民幣是一種「政治怪幣」

而今高價的門面維持不住了,人民幣進入快速貶值通道,導致資產及資金外逃,原來神話般的四兆美元外匯存底,2015下半年出亡六千億美元。中國自身的經濟學者評估,以中國當前經濟機器的結構,三兆美元是紅線,換句話說,若不祭出極端的手術,中國離紅線只有八個月的時間。

眼下中國只剩兩招:其一,迅雷不及掩耳的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次貶值到位,其二,重返外匯管制,切斷企業資本帳戶的自由兌換,收回人民每人每年五萬美元的外匯額度。不論用哪一招,或是混合出招,一件事是確定的:人民幣兌換外幣的自由度,將大大縮減,企業必須有準備。另一方面,台商出口業務慣用的境外結算,也將被強禁。這兩招對中國而言都是丟面子的事,然而形勢比人強,晚做不如早做。

據「經濟學人」推算,中國企業以美元計價的債務高達一兆美元,當北京下手動手術時,負有美元債務的企業,必然遭受財務擠壓,可能陷入還不出美元的窘境,同時黑市外匯的價格也必然高升。

如同過去多次提到,人民幣是一種「政治怪幣」;當然,所有貨幣都帶有政治性,但多數表現在國與國的競爭之上,我們稱之為貨幣戰爭,像人民幣這樣和一個黨的政權掛鉤的幣種,還真不多見。

央行應啟動「7.8專案」壓力測試

未來兩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底線何在?國際上最悲觀的預測是再跌15%,也就是到7.5左右,最「樂觀」的則是中國官方,反覆強調接下來不會再帶給市場「驚奇」。其他國際金融機構則在兩端之間擺盪,並列舉各種數據來駁斥與自己意見不同的那一方。

這些都不去管他,對台灣而言,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台幣對美元的匯率要如何反應,這干係到台灣的電子業、出口業、股市、觀光業,想來各方企業還有央行都已經進入警戒狀態。問題是,台灣各界對人民幣匯率底線這件事,可能又落入過於「溫良恭儉讓」,這是台灣面對中國事務時的一貫老毛病。一直到年初的人民幣再貶,台灣好像還沒有多少人相信人民幣會破七,這兩週下來,有些人意識到破七可能在望了,但若告訴人們可能會破八,絕大多數人的反應依然好像聽到世界上真的有鬼。

人民幣匯率以7.8為界

個人建議,央行應該立即全力啟動一項以人民幣匯率為錨,假設其對美元匯率貶至7.8的專案壓力測試,以及早做出台幣匯率的預案。各大金融機構、出口大亨、證交所、櫃買中心,也應該立刻展開內部的「7.8壓力測試」。為什麼說立刻,因為它不來時不來,來時一定是立刻來。春節、勞動節、十一長假之前,一七年中共十九大前後,都是緩衝民心的最佳行動日。

前文已分析(今周刊993期 《人民幣何時破七》),人民幣不是一種經濟幣種,而是政治幣種,其運行的邏輯是為了維繫政權,此處不贅述。可以添加說明的是,當政權風光於國際時,人民幣就會被裝扮成一種「國際貨幣」,但是當政權在國內的穩定性都遭到根本威脅時,人民幣立馬就會現出其「國內政治怪幣」的原形。已經有很多年,人們(包括台灣)將人民幣視為一種「國際經濟幣種」來分析,幾乎完全忘記了其「國內政治幣種」的本質。

2016-17,乃是中國的政治詭異年份,國內經濟結構若不巨變,難以平衡統治方與廣大人民之間的利益分配平衡,也就是一黨專政的合理、合法性的危機時刻。就業壓力、預估25%的中小企業倒閉、房市、股市的巨大泡沫、人民幣不斷稀釋的國內購買力,在在都會迫使當局將人民幣的流量、價值與經濟現實拉平,而貌似驚人的海外投資回報以及一帶一路等宏偉計劃,遠水必然救不了近火。

那麼,為什麼說底線是7.8,而不是8呢?這只不過是基本的「超市定價原則」。一件商品,家樂福永遠不會貼上10元的價簽,而會貼上9.90,大家會覺得「十元有找」。整數是個心理門檻,7.8,比起8,好聽多了。

台灣能否擺脫「雙重標準」的禍害?

我們嘲笑中國處處「講關係」,大事小事,有關係的就沒關係,沒關係的就有關係;在一個大家都理解、包容、實踐「講關係」的社會中,法治永遠不可能。

如果「公民社會」這個觀念和「法治」這個觀念之間有連結的話,邏輯上我們可以達到結論:一個包容凡事講關係的社會,就稱不上是一個公民社會。

許多人把「講關係」和「人情」混為一談,這是頭腦不清楚的結果。人情是一種將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狀態,而講關係是一種「我們是利益共同體」的狀態。

講關係的社會禍害,就是不公平競爭,從公平市場交易的原理來說,所有的講關係都可能是一種內線交易;全世界的公司法都把「關係人交易」視為可能的「內線交易」,不是沒有道理的。

「關係人利益」應標準一致

平民的日常生活內,講講關係也就罷了。但台灣的公務體系內處處講關係,代誌就大條了。小至在鄉公所內塞入親人,大至立法委員和院長喬官司;上至國家軍宅改建先獲內線消息,以期約合同獲利,下至房地家族先獲土地重劃資訊,以暗中包圍方式囤地獲利。

這些都是因「關係」而來的內線交易;政府的公務體系乃國之重器,奈何不以等同於上市公司股票內線交易的嚴謹法條規範之?社會公眾奈何以選邊站的態度予以包容?

台灣人民是矛盾的,對自己喜歡的人寬容,對討厭的人嚴厲,心中住著兩套標準,這不是人情,這是腦袋分裂,法治經不起這種折騰。台灣已經一人一票了,立法院也有議事規則了,但「搓圓仔」依然是台灣的基本舞步,搓圓仔的最高境界稱作「公道」。達到這種境界,不單是某幾個人物的錯,也是全體投票人的錯。什麼樣的林子出什麼樣的鳥,這是生態學的基本常識。

新政府、新立法院就要出來了,如果經過了十六年台灣社會還沒有自省能力,不懂得自己對「關係人利益」必須有一套統一標準,台灣才會好,那麼我們只能說,台灣這孩子還沒長大,還沒有轉大人的能力。已經是新世代的年輕人,如果還選邊寬容身邊種種疑似的關係人交易,那麼你就已經是老世代,等著被下一個新世代革命。

最近讀到一篇中國學者所寫的文章,痛斥當前中國「公共利益部?化,部?利益合法化,最后是合法利益?人化」,可以說是完整總結了政府公務體系內的腐敗機制。請注意,其中有「合法化」三個字。

台灣社會,距離「去中國化」還遠著呢。做得成、做不成公民社會,才是台灣的生死所在,而公民社會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在「關係人利益」這件事上有一套統一的價值標準。標準低,也可以,總還有進步的空間,但雙重標準是沒有進步空間的。

error: 版權限定。請取得授權